1.以价格为参考:人们都是紫砂壶珍贵,但是最普通的紫砂壶也不过百元,所以人们买紫砂壶的时候都以百元为参考点,一百多块的紫砂壶并不是假泥,而是在紫砂纯度上差一些,另外,宜兴紫砂泥其实是绿泥、红泥、紫泥的总成,红泥做成的紫砂壶价值也就一百元左右了。所以,通常百元左右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家用或者高档餐馆使用,而不是收藏之用。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其价值肯定不能是百元,而是以千元为单位的。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价格只是一个参考,是鉴别紫砂壶好坏的一个参考,可以说如果一个紫砂壶价格200元,你就不必考虑其收藏价值了,你只需要鉴别他是不是紫砂做成的了。
2.从材质上鉴别:紫砂壶因为其材质闻名,所以鉴别紫砂壶主要看其材质。宜兴紫砂泥主要是由粘土、石英、云母构成,富含铁元素。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是并不光滑(与瓷器和釉质的区别);而触感粗糙的紫砂壶要么是假泥,要么是在某道工序上出了问题,你都应当谨慎购买。
3.看紫砂壶形状:市面上紫砂壶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量产的紫砂壶,这种壶成本低、材质差,基本上一百块就能买到,鉴别这种紫砂壶最好的方法就是问老板有没有一样的壶,如果老板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壶,并且在印花、形状上都分毫不差,那说明他们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名贵紫砂壶形状必须是唯一的,只有相似的壶,没有一模一样的壶。从专业一点的角度上看形状的话,要看紫砂壶户口与壶嘴的高度是否平行、看壶的转折点是否圆滑、各部分比例是否协调、从壶嘴出来的水是否成柱状。
4.看紫砂壶作者:紫砂壶的收藏价值之一就是作者 ,不过我们一般人购买紫砂壶是无法知晓紫砂壶的落款真假,只能在确定落款为真的情况下再去选择作者.
5.从密度上衡量:紫砂壶密度较大,也就是说你用手掂量,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想要从轻重上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必须经常把玩优质的紫砂壶,掌握其轻重感。
6.从颜色上鉴别:紫砂壶由于其加工程序和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比如白泥可以使得紫砂壶变白;本山绿泥加入氧化钴就变成了绿色;生百泥加入红泥就呈现出红色。从颜色上选择紫砂壶要慎重,一般上好的紫砂壶都是颜色单调而不是花里胡哨;颜色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有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紫砂壶,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可以从泥料、颜色、器型、比例、细节、合理等六个方面来鉴定。
砂壶介绍
历史
。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1]
特点
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
烧制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
高等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为甲泥,这种泥矿开采出来后呈夹层状,称为“泥中泥”。一吨甲泥只能挑拣出十公斤左右紫砂矿,经过陈放、打磨之后,方能成为紫砂的原料。紫砂泥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加上不同程度的火焰烘烤,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颜色。泥料烧到一定火候,颜色特别漂亮,但温度稍一过就开始起泡,变成废品。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如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些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2用壶方法
泡茶
紫砂壶泡茶好喝,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材料的双重气孔。分子与分子之间有气孔,最细的分子颗粒里面有结晶水,在烧制当中,结晶水挥发掉,分子颗粒里面变空,颗粒与颗粒之间呈链状结构,因此紫砂壶比起瓷器多了吸水率。
紫砂原料经过80目之后,颗粒有粗有细。在紫砂壶几乎成型、泥料还潮湿的时候,用牛角片随着紫砂壶的弧度不断地按压,把粗颗粒压下去,细颗粒留在表面,紫砂壶因此有了表面不漏水、保温性和气孔率高的特点。用紫砂壶泡茶,茶香很快就会出来。再加上紫砂原料是中性,相比碱性的瓷杯和酸性的玻璃杯,更能泡出气味芳香的好茶。
藏壶
要想把紫砂壶的好坏弄清楚就必须进行分类,不分类就没有识别标准。紫砂壶可以分为实用器、工艺品、艺术作品三类。实用器以喝茶为主,不需要独创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顺手、大小合适即可。工艺品最初是为了出口换汇,要求美观,注重质量。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壶型和装饰的选择要和主题协调一致。
传统意义上判断优质紫砂壶的标准是泥、型、工、款,要选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衡量标准。大师做的壶匠心独具,技艺精湛,喝茶用却不一定顺手。老的茶壶虽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义,而非艺术价值。
从紫砂壶的历史上看,古人做的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思想。普遍认为明代泡茶风气的兴起导致紫砂壶的兴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兴起。有了黄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摆的东西当然要与之相适应,紫砂壶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的紫砂壶重视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3鉴定方法
紫砂壶从选泥
、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
紫砂壶形态淳朴、色泽古雅、质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经人手抚摩后越显出其古雅光亮。
一般的紫砂壶并不名贵,紫砂壶中的珍品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明清时期,宜兴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制壶高手,他们以其高超的技巧,独特的风格将紫砂壶制作得巧妙至极,这些精巧的紫砂壶上,一般都落有他们的款识。
伪制的紫砂壶即系冒仿名家产品。作伪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或者在新壶上直接刻上名人的款识;或者用没有款识的旧壶,冒刻前代名人的款识。
鉴定紫砂壶的真伪,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
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2]
鉴别紫砂壶的好坏可以具体到六个方面:
一、泥料。壶体密度越高越好,要做
。做到密度高,首先要泥好。
二、颜色。好壶颜色很讲究。紫色高贵、神秘;红色端庄、绚烂;黄色如绸缎一般典雅。单是颜色就让人看不够。
三、器型。壶身上看到的所有线条,包括轮廓线和壶面交界面的线条,要有弹性,如树杈、竹枝一般,能立得住,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身筒要有膨胀感,有气感,有空间的张力。
四、比例。壶体造型要协调,遵循章法。
五、细节。壶里面看不见的地方更要做好,无一处不认真。壶的气孔不是一个简单的眼,而是艺术作品里面的一个元素,一看就觉得漂亮,而不只作为透气用。
六、合理。符合壶理和自然规律,刚柔并济,方圆并现,曲直相合。一把壶拿在手里,要看出对比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