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笔(一)

 余常遇到一些书画朋友,在谈自己书画作品时,动辄夸夸其谈,美其名曰有风格,有想法云云,然不知评判作品之优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其能否打动人,吸引人留连忘返。今日余观央视三套小品总动员,是牛群主演的,讲述一外出打工仔把自己辛苦挣得的血汗钱捐赠福利院这一故事,把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打动了在场每一位观众。八十年代初,以画《父亲》一举成名的罗中立,其作品在北京、上海展览时吸引了无数观者,写下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感言,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佳话。余闲暇弄翰常无意为之而得意外之作。近年所投国展均如此而作,其作品之精神气息首先能打动自己,然后方可吸引他人。

 

 

   初学书先学一家,这是大凡每个书家必经之路。而一些经典作品可能需要长期学习,或许终生。只是每个阶段的定位不同,侧重点不同。吾行书初学《圣教》,经过二十余年仍在学习,所不同处,乃形貌渐退逐成自我耳。

 

 

   学艺当有师承,仅凭天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断不能成。我一昔日同窗当年写得一手好字,观者莫不称好,时隔近三十年,见其仍任笔为体,陶醉其中,真是枉费时日,可叹也!

 

 

   丁亥年元月八日晚,观央视三套访作家刘恒。素以懒得写文的我也竟然拿起笔记下点滴感言。

 

 

 作家刘恒先生善于写小说,尤以影视剧名世,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岁月无痕》等。在访谈中作家从小爱玩,年青时服兵役下工厂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写日记、写小说。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被北京一家出版社录用,成为一名编辑,实现了自己理想中的第一步,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可以有时间安心写作了。

   我虽没有当过兵,却与刘恒有颇多相似处。同为五六十年代的人,同样饱受生活之不易。小时家贫,喜爱美术,一心想成为一名画家。后通过自己努力考入师范美术专业,成了一名美术教师。虽画家没有当成,却成了一名书家。

   刘恒先生在谈到他创作时似有些激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很短暂,要努力创造自己精神财富留给世人。”他说有几次创作使他记忆犹新,有一次一天写八千字,三餐没有进食,人一时无法站起来。余听了很是感动,脑海里顿时冒出文艺同理之感慨,其实无论文学还是其它艺术,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弄翰三十余载深感书法创作不仅需要天赋、才智、学养,有时更需要作者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因为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书写是经常的事,几千字一气呵成一字不错一笔不苟气息神采具备,非常人断不可为也。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