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李樯先生藏
《华人德书明人小品闲赏十六则卷》
张培元
小品本属佛家语,初见于晋。《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曰:“释氏《辩空经》有祥者焉,有略者焉。祥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二十七卷本为《大品般若》,十卷本为《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原指佛经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传播,而倍受青睐。《南齐书》卷四十一载张融《遗令》云:“吾平生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制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晚明夏树芳《香林牍》,自序云: “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嗜佛成风,禅悦兴盛,雅士或将“小品”概念移植于文学者,自然而然也。万历三十九年,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乃将“小品”导入文学之始。作俑者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如读佛藏者,先读《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为“小品”之特征,并以《阿含小品》为喻,足见“小品”概念之来由。陈继儒以晚明文坛“山人”一族之领袖,一呼天下应,“小品”之谓不胫而走,蔚然成风。
今有邹鲁名士李樯君精研六书八法,尤以汉隶造诣领异时流,道艺双修,风规高远,立身行愿,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素有大仁雅范,其德大品也。
壬辰祀闰四月初五丙戌日,于中普陀寺以所藏《华人德书明人小品闲赏十六则卷》见示,命跋之,愧未敢当,因以潜之一二回向,并乞有缘人大方正谬。
九月初七乙卯并书于京师。鹤堂张培元。
伍灯法师,原名张培元,中华国学总会创始人,香港书谱出版社第三任社长,香港书谱学院院长,汉字书法研究会主席,虚云老和尚法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