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旁证
-------《杞芳堂读碑记》读后感
王昭溪
李樯先生的《杞芳堂读碑记》到我手上很长时间了,先捡好看的,断断续续,篇篇挑着读,总算读完了。掩卷思之,这是一部很耐读的书,一部很有趣的书。
李樯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写诗,也写小说。后来又搞书法和绘画。前些年,全国书法界的人,都知道邹城有个李樯,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书法。近几年,又连续出版了几部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其中有《秦汉刻石选译》《济宁汉碑考释》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李樯先生的这本书《杞芳堂读碑记》,是一部历史随笔,算散文集。里面150篇短文,都是读碑笔记,150篇里,50篇是墓志,专写人物,其他碑刻,绝大多数是墓碑,也是写人的。少数是摩崖刻石或造像记,庙观的碑,与宗教历史事件有关。因绝大数是写人物,有很多故事,有文学性,所以读起来很好玩。
有人说,墓碑是阳世与阴世的界碑,碑文也是给阳世的人看的,虽也有些大话,套话和假话。但与官修的正史还是有很大不同。它是某个家族或某个家庭的产物,是具有个性化的产物,是民间性的东西,和官方说的话是不一样的。往往官方说的它不说,它说的官方不说。墓碑中披露出的大量历史信息正好是官方历史的补充。官方正史往往只写一些大的历史框架。在很多框架内,连接点上,缺少血肉,缺少细节,显得苍白、干巴。有了这些墓碑作补充,历史人物就活了,也完整了。因此说,李樯先生读碑的结果,可能是做了修补历史的工作。当初,他读碑记的目的是研究书法,他的目的肯定达到了。因我不懂书法,在这里就不说了。墓碑上记载的文字,比史书更准确的还有人的姓名,籍贯,出生地,生卒年月等等。另外,有了民间和官方的,有了正史和野史,它们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印证,以还原历史真相。在这里写出一例,供大家飨赏。
在《贾充妻郭槐柩记》一文中,根据一块墓志与各种历史文献相互补证,李樯先生竟写出了这样一个文学色彩很浓的故事。
西晋年间的郭槐,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因其丈夫贾充位高权重,便显得特别不寻常了。郭槐是贾充的第二个妻子,按我们猜想她的年龄肯定会比贾充要小得多,而且很漂亮。因为贾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娶的媳妇决不会差池。年轻且漂亮的郭槐跟贾充不久,便生了一个儿子。这种高贵身份的妇人自然不会亲自奶孩子带孩子的,要有专门的乳母。这孩子是长子,叫黎民。在黎民三岁的时候,乳母抱着黎民玩,见了孩子他爹贾充,乳母笑了笑,贾充上前抚摸一下儿子黎民,不巧被郭槐远远地望见了,郭槐醋意大发,认为自己的丈夫贾充与黎民的奶妈不清白,肯定有事了。郭槐竟然命人用鞭子把黎民的奶妈活活给打死了。打了白打,死了也没事儿,白死。只是三岁的孩子不行了,三岁的黎民认为天天喂了自己奶吃,天天搂着自己睡觉的这个人是天下最亲的人。奶妈死后他谁也不认,天天哭闹,最后竟因恋乳母而得病死了。
那位乳母肯定也年轻漂亮,他对主人真的仅仅是笑了笑吗?真的没别的事吗?作为贾充,自己的妻子对乳母因对自己笑而大打出手,也等于是打自已的脸,贾充为什么不阻拦?而且打死都不敢问。老夫少妻,惧内是有的,但这种人命关天的事,也不敢管?贾充的地位又如此了得!这还是惧内吗?贾充到底怕她什么?真是奇怪!
不几年,郭槐又生了第二个儿子,名字叫过期。我的学问浅,不知道为什么叫过期,贾充及身边人员,少不了饱学之士,竟选了这么个好名字。过期的乳母结果又上演了她前任的故事。有一天过期的奶妈抱着过期玩,贾充上前用手摸孩子的头,逗孩子玩玩,郭槐又在旁边看见了,又怀疑她与贾充有一腿,结果又把这第二个儿子的乳母给弄死了。死了也没事儿,这事儿贾充也没管没问,这老贾同志的度量可是真够大的!也巧了,这第二个乳母对孩子也是毫无二心,跟对亲生儿子一样。她死了,过期也和他哥黎民一样,思恋乳母,整天不吃不喝,哭闹不止,最后也得病死了。这说明,这个乳母对孩子也胜过亲生儿子,不然怎会有这种母子情?另外,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生母郭槐,反而和儿子的感情了了。否则,第二个孩子的乳母就不能再打死了,该接受上次的教训了,然而她不,谁朝我男人笑,谁靠近我男人,我就要谁的命,我才不管孩子不孩子呢。再从贾充这方面说,郭槐很爱贾充,贾充也爱郭槐,这是肯定的。但这并不影响他搞自己家的小保姆。当那么大的官,本事那么大,在自己身边晃来晃去的一小保姆,怎会剩下?所以我说,老贾肯定把小保姆搞了,不然郭槐也不会下狠手。不抓住贾充的尾巴跟儿,这么大一首长,一声不吭,哪有那么老实的。不过无论怎么说,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贾充的都显得毫无作为,太笨了,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是真笨吗?从下面的故事看,他不仅不笨,还是一个很聪明很灵活,很会办事的老滑头。
贾充的两儿子死后,没再有儿子。有个最小的女儿叫贾午。贾午还是个大姑娘的时候,每当她爹与僚属聚会,在客厅谈工作,她便在厅后偷看偷听。大人们谈的什么她不太懂,但常到他家请示汇报工作的一个青年人引起她的注意,这青年人叫韩寿,是个帅哥儿,不仅相貌美,而且举止大方得体。贾午慢慢爱上韩寿了,接着便安排自己的丫环去联络,这种事自己出面太显眼了。结果韩寿便与贾午小姐搞上了。这韩寿不光年轻,而且还腿脚麻利,每晚上都是跳墙到贾家去和贾午幽会。尽管贾家的院墙不矮,但从来没有人觉察什么。只有贾充发觉自己的小女儿贾午近来特别快乐,情绪异常,活像发情的一只小白兔。但贾充也没想很多,只是觉得这孩子不对劲了。恰巧这时有西域进贡给皇上的一种香料,人如果沾上这种香料,那种奇味儿能经月不散。皇帝拿着这香料十分金贵。只赐给了两个重臣,其中一个是贾充。贾午便把她爹得到的稀罕物儿偷了一点点送给自己的情人韩寿。韩寿的同事闻到韩寿身上有香味儿,曾无意间向贾充说起这事儿,立即引起贾充的警觉。于是他扬言有贼进院了,并且到处查看,结果还真发现了有人跳墙的痕迹。经考问女儿左右之人,很快查明了此事 。贾充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但没声张,竟然把贾午许配给了韩寿。他这位顶头上司转眼成了老丈人,韩寿这只吃窝边草的兔子,竟然吃了顶头上司的女儿身上,这也太不地道了!然而贾充不恼,干脆把女儿给你,省得你再跳墙头,你韩寿天天晚上跳墙头,万一摔着就不好了。这段故事,便是“韩寿偷香”的历史佳话。
从这两件事可看出,贾充本人肯定是个臊仙,对这种男女之事看得开,不当多大事儿。再者,上梁不正下梁歪,贾午能不受她爹一点影响?另外,看出贾充死要面子,胳膊断了往袖子里掖,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前一个故事,由着妻子去处理,自己躲起来,也是怕声张,怕闹出什么动静于自己不利。别管打死谁,别管谁恋乳母恋得死去活来,都与我无关,只要别说我搞女人。我只是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瓜,别的什么事儿也没有。
我们这么一分析,贾充和郭槐两口子心多狠呀!多虚伪呀!当然,贾充和郭槐的故事还很多,这只是他家里的一点私事。如果光写着一家子,也能写一本书。
我写下这一个例子,是想说明,李樯先生的这部著作,是历史书,也是文学书或书法的书,什么人都能看,各找各的看点。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不好说李樯先生单单是一个书法家了,他很博学,看得出他读的书很多,尤其是文史方面的知识很渊博。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因为谁都知道,读书其实并不容易,它需要大量时间,还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这在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物欲横流,红尘滚滚,谁能沉下心来?读完之后,还思考,还做笔记,这就更不容易了。况切,他还是一个领导干部,每天那么多公务、杂物需要处理。他却依然痴心不改,依然保持读书不停,笔耕不辍的好习惯,真是难能可贵。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学习李墙先生,读点书吧,不一定写,光读书就行,读什么都行,只要读下去,沉下心来,一本一本慢慢读,时间长了,你的心就静了,心里也干净了,也亮堂了。你若说,读书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也没那份闲功夫。你如果嘴上那么说,心里也真是那么想的,你这人可真是没有救了。不光一个人是如此,就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2014年4月7日于唐王湖畔
(王昭溪,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公社的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