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赖非

以前看过李樯先生所作《秦汉刻石选译》一书,非常欣赏他的学问和学术能力。以为按照他的水平和功力,介绍一个地方的古代石刻,自是轻车熟路的,写一个通俗的小册子而已。可是看了《济宁汉碑考释》的书稿以后,使我蓦然一惊。此书仔细无遗地把济宁市范围内的汉代石刻文字蒐罗殆尽。每个题目之下,首列“考述”一栏,对刻制年代、性质、用途、形制、书体、出土发现地点及现在的保存情况作了详细的叙述,然后把重点放在对内容的考释上,并列出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具有极强的学术性。

按说此书列入济宁市政协文史委所编的一套丛书出版,应是面对大众的、雅俗共赏的通俗性读物。一般对通俗性的理解,是要文字浅显,不要太高深的理论,不要太专业的学术性。这个要求对一般课题来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像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和特殊型一样,对于年代久远的石刻文化,确应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古代石刻文字,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太丰富了,它不但反映书体演变发展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有对社会生活的表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这些综合性的文化信息,要说就得说清楚,泛泛而言是不行的。一般性的介绍文字,就像静物写生,哪怕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读者仍然不知道它的内涵。旧的著录文字多从形式制上着眼,这对文物和书法圈子以内的人来说,或许是有用的。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远远不够。譬如对一些建筑构件上的零星刻字的书法艺术虚誉一番,对外行人来说,那些在非正式的场合随意而刻的书体,按世俗的标准和看法,要字形没字形,要笔划没笔划,他们是不会买账的。我们必须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梳理和考述,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的课题而言,越是有学术性的,越具有通俗性,越能为圈子外的广大读者所接受。我想这也许是李樯先生把这个大众读物写得如此专业的初衷吧?

我与李樯先生是同乡,早些年他在全国书法界是比较活跃的人物,作品屡屡获奖,为书法界所瞩目。这些年他埋头于碑学研究,不急躁、不浮华。这个时代能沉下心来是很不容易的。

继《秦汉刻石选译》之后,听说李樯先生又有《杞芳堂读碑记》面世,那么此书应是他的第三部学术著作了。他学术成果之丰硕引起了学界的注目。他正当中年,朋友们对他有着更多的期待。乐见此书的出版,所以也乐为之序。

(赖非,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山东大学兼职教授,)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