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之年阳春三月,我有幸到山清水秀的皖南一游。领略了当年李白所到之处,敬亭山、桃花潭。更有幸有传胜兄的一路陪同。使得我加深了对宣城这座文化名城的了解。知晓了李白、杜牧、梅尧臣、包世臣、胡适、吴作人与宣城的情缘;亲眼目睹宣城文房四宝的魅力,体验了宣纸从原材料配制到作纸工人的艰辛历程;参观了林散之首肯的宣笔厂和胡开文创办的徽墨厂……几天行程,我们共同的话题就是书法,从运笔到用墨,从结字到章法,从篆隶到行草,从书法创作到作诗填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我们信息往来,不断加深了解。说实话,皖南之行使我对传胜兄有些佩服之至,我想一个税务局长,工作如此繁忙,不仅字写的好,而且对书法理解至深,知识渊博,可见他下了非比一般的功夫。
今年,国家税务总局举办《中国梦·税务情》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我有幸组织此项工作,邀请他参加。观其作品气势恢宏,古拙朴茂,令人耳目一新。传胜兄主攻隶书,其碑帖融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窥视篆书之拙穆,汉简之灵动,章草之质朴,合《书论》“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之要义。细观其作品,以张迁古拙结体为基,取礼器劲瘦之用笔,融石门颂开张之气势,揉邓石如茂密之墨趣,加上其用墨上的讲究,行笔间浓、淡、枯、润俱全,使作品彰显出节奏感,空间感、错落感。特别是榜书大字雄强有力,更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期间得到了专家及同行的好评。传胜兄在书艺上取得不菲的成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爱学习。“读万卷书”是他一贯坚持的宗旨,他渊博的知识,书道的精深来自于他的多读和善学。他的读书面很广,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哲学的…… 他的书房占了他住房的大半,家里到处是书。当局长忙,没有时间怎么办?他就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时间,用他的话说“聚零成整”,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临帖和读书,出差时他都要带上一本字帖, 一有空就拿出来读。开会间隙几分钟也不放过,用手蘸水在桌子上“背临”。他还有一个好习惯,总是小本子不离身,在外面看见好的匾额、对联,随时描记下来。他临帖甚多,单隶书他就临了不下十余种碑帖,但不是今天这个帖明天又换那个帖, 一本帖上手他总是要经过对临、背临、意临三个阶段, 一本帖一般都要临五、六十遍,有的上百遍,而且还要把与此帖有关的资料找来研究,比较自己临的效果,这种踏实的临帖,从传统中寻法度,奠定了他书法坚实的基础。
二是善交友。“交万般友”,是传胜兄的又一句口头禅,他热情、豪爽,为人坦诚,所以他有很多朋友。加上他在宣城工作又曾任文房四宝协会的副会长,经常陪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界名人去参观宣纸、宣笔、徽墨的制作。每一次接待客人,他都把这一过程当着交友学习的好机会。别人接待陪同这些文人墨客总想求他们提个词、赐个墨宝什么的,而传胜兄却从不提这些要求,他总是谦虚、真诚的向名人们讨教书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他的真挚和谦虚,加上他的热情好客,反而能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的诗人丁芒,在他陪同数日后,欣然收他为徒,并动情吟诗《又收宣城一弟子》。就这样,传胜兄交了很多是名人的友人和老师,这样不断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三是能悟道,她把自己的斋号取名为《三悟斋》。“悟则明”,“悟则通”,“悟则变”,“悟则过”,这实际上是他善学的更深层次的体现。学书法临帖是终身必须坚持的必修课;传胜兄临帖有独到之处,他在意临阶段,注重找出所临之碑帖的源和流;比如,《开通褒斜道刻石》它是篆书过度到隶书的摩崖,它的缘是篆书,结体是隶书,用笔是篆意;所以,他在临该碑帖时,边临边看大篆的用笔,用篆意来写隶,这样,更显得古拙、朴茂、苍茫,大汉的气息充满纸面。再找此碑的流——该碑在宋代被发现,宋之后,元、明基本上没有隶书大家,此碑无人问津。直到清代,碑学重起,陈鸿寿独具慧眼,以此碑为宗,终成一代大家。他的字得此碑之神韵,瘦硬简直,古朴超逸,充满天趣。结字大部分是梯形,省去蚕头燕尾,多用欹侧之笔,造险化险能力特强。现代的周俊杰老师的字也从此碑而出,他的字大气雄浑,浑厚劲健,大巧若拙,也是弱化了蚕头燕尾。他们的共同特点不求形似,但却暗蕴汉碑之神韵。传胜兄悟出此堂奥,再临此碑时,驾轻就熟很快把握此碑的特点,而自己笔下的字也随之脱俗和大气。再如,他临清代邓石如的帖达两年之久。 一度把邓石如的厚重学过了头,厚重的近乎笨拙,甚至有僵硬的病态,如何从中走出来,他认真思悟之后觉得汉简的灵动率意可以借鉴嫁入自己的书体。于是就学了一段时间的汉简,使自己的字既厚重又不失之率意灵动。由于他善于悟道,因而,使传胜兄无论是做人、作诗还是写字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
传胜兄常言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具有诗人的气质,学者的学识,思想家的思辨,艺术家的天性。”这是他深悟出来的至理名言,说明学到了书艺的真谛。我们期待传胜兄在书艺上更上一层楼。
李建春
二O一三年九月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