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评陈巨锁先生书法

吕丽军书法网 04/22 20:19

 

 

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评陈巨锁先生书法

           发表于核心文学期刊《名作欣赏杂志, 陈巨锁专题别册

 

作者:吕丽军

 

 

陈巨锁先生是我极为仰慕的一位学者、大书法家,他闻名书法界、文化界,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对山西的书法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所以名于世者,在章草一体。

章草,初只称为草书,曾在两汉、三国西晋作为一种成熟书体流布于世,“章”字为后来所加,以别于今草。秦统一全国后,即着手推行文字统一,以小篆书写的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成为教学范本。至汉时,统治者也同样重视文字的规范化,由于同一字在各地的写法不一,文字讹误颇多,难以正常交流,便将司马相如《凡将篇》、史游《急就篇》、李长《元尚篇》、扬雄《训纂篇》和贾鲂《滂喜篇》作为识字写字教材。史游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而字字区别,其所作《急就篇》功用与后世的《百家姓》《三字经》相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所谓章书者,正因游作是书,以所变草法之,后人以其出于急就章,遂名章草者。”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作品《戎辂表》风格古朴、隶意浓厚,是其得知蜀将关羽被杀而写的贺捷表奏。“章程书”即隶书,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晰好认,书写比篆书简单快捷,章草兼有篆书的厚重、隶书之波挑、草书之连带,可谓集众体之长,是一种最不纯粹的书体,动中有静,静中寓动,与后世的今草相比,单字的字态字势形象生动。如果说敦煌及楼兰出土的部分汉晋简牍其写法尚无规律可循,自由性很大,那么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则可看成章草定型期、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字结构及书写方式已形成固有的特征,方便学习。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书法也在逐步发展,章草也渐不再适用于社会,而让位于更便捷的新书体——楷、行、草。

唐张怀瓘《书断》评张芝与索靖:“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 索靖以字态胜,张芝以功夫胜,“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科斗文、鸟篆书均以自然界事物为模仿对象,同甲骨文一样仍属象形文字系统,由仓颉之类的贤哲对自然物象加以提炼并抽象化,于是有了文字,产生了甲骨文、籀文。人们使用文字日益频繁,对这种繁复的象形文字提出了简易的要求,民间大量俗体字的使用对篆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隶书萌芽了,在此时期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写得草率的隶书便是后来章草的前身,章草书体由弱到强逐渐定型。其笔画如银钩,字态如受惊之飞鸟,这种书体的字势字态可以比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如骐骥暴怒、海水扬波、玄熊对踞、飞燕相追、和风吹林、枝条顺气、凌鱼奋尾,骇龙反据。专笃书法之贤者役心精微,触类生变,离析八体,去繁存微,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为社会创作出了很多可称经典的书法作品。

陈巨锁先生在众多书体中选择了章草,并专注研究探求了几十年,对古代经典章草全面继承、深度挖掘,取其为我所用者,与我性情相合者。其书法真正做到了孙过庭所说的“下必有由”,有来源、有出处,绝无自己想当然的臆造之笔。其入古之深令人惊叹,从《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到赵子昂、俞紫芝、宋克、沈曾植、王世镗、郑诵先等章草名家,全是陈先生师法的对象。清代石涛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有“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我用我法”“令山川与予神遇迹化”“遗貌取神”“不似之似似之”之语,陈先生在章草之路上艰辛地求索,探得了书法之“法”,由学“法”、掌握“法”到用“法”,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其“法”据于“一画”,“一画”即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其书法有“变化”,此“变化”非彼“变化”,是学古而能化者,人人都在学古,有人毕生也难以入“古”,有人进了“古”却出不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惟有识者能从之,陈先生即是一位有识者,书艺一事,亦同画事,皆为天下变通之法,如何变通乃是因人而宜,山川形势之精英,古今造物之陶冶,阴阳气度之流行,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陈老书法是自然的,他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其作品是“有理”的,去雕凿,弃板腐。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用此语评价陈老可谓准确,其交游极广,遍访名山大川,面对书坛后学也不摆架子、谦逊至极,这与其深厚的学养积淀、高于常人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关系,从其书法中我们能读到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不慕名利的淡泊心态。国学大家姚殿中先生于2008年1月《跋陈巨锁书元好问台山杂咏十六首》“巨锁以章草名家,可与王蘧常老人媲美。此卷笔墨酣畅,堪称精品,允宜珍藏,以贻后人。”冯其庸先生亦于2009年《题赠巨锁先生》“晋贤翰墨有余香,章草无过海上王。岁月流金何倏忽,如今继绪到汾阳。”

 陈先生此生与书法结缘是陈先生之幸,当代书法界有陈先生是书法界之幸!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