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拟古圣,笔底追前贤 ——林鹏先生论书诗试解

吕丽军书法网 04/22 20:54

心性拟古圣,笔底追前贤

                                       ——林鹏先生论书诗试解

 

发表于名作欣赏杂志,诗书画印林鹏专刊

 

吕丽军

 

说起林鹏先生,人们会一下想到他的书法,特别是他的草书,书法界有“南北二林”之誉。即就草书来讲,南方林散之、北方林鹏为世所公认的草书大家。然而当我们深入研究林先生时会发现,先生首先是一位思想者、一位学者、一位作家。书法、诗歌对其而言只是文人之余事。《平旦札》《蒙斋读书记》《丹崖书论》《咸阳宫》《丹枫阁记研究》等学术成果是其毕生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考的结晶,他将全部精力用在了治学、思考上,先生不是为文而文者,相比“今之学者为已”的态度,先生是一位当代的“古之学者”。先生思考的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为民族大众思考。芸芸众生,盲从者众,先生敢于挑战权威,他不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思考、人文关怀。

学书

书道精微处,青主亦难言。

心性拟古圣,笔底追前贤。

惶惶三十载,未能识本源。

老来不得意,羝羊怒篱盘。

与其学米字,不如效米颠。

白云陈抟邀,青山乐考槃。
 
       读先生的书、赏先生的字、品先生的印、味先生的诗,我们发现,先生本人即具有大气象、大格局、大智慧。其审美是趋向于阳刚、质朴、老辣的,阴柔之美不在先生艺术风格范畴之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肯定地回答:是人生阅历。先生1928年出生,现在的我们很难想象,坐在眼前这位满头银丝、脊背微驼、脸上布满老年斑的大学者,竟然曾经奋勇杀敌于朝鲜战场,也很难想象其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受的一切不公。先生的所有人生经历以及这种常人所没有的内心体验全部转化为另一种形态面向世人,即文、书、印、诗。
       
对先生的诗进行文本细读式的解读是不合适的,孟子主张论诗要“知人论世”,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先生的经历、他所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时代和经历造就了思想者林鹏,读《东园公记》会对先生的经历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其各方面艺术进行解读,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研究路径。

“大匠可与人规矩,不可与人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等等,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学习任何艺术到一定高度之后,再用语言进行精确地描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说出来了、写出来了,也是不准确的、是“隔”了一层的。此时,研究者、学习者的个人悟性、天赋、文化素养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佛家有“拈花微笑”公案,《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有: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佛祖所传者是一种详和、安闲的心境,这种心境无拘无束、超脱一切,是一种“传法”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不用言语。先生对书法的理解与中国的古圣先贤是一样的,于是有“书道精微处,青主亦难言”的感慨。学习书法当以古代经典为依据、为规范,才能正手脚,时下很多所谓的“书家”,“任笔为体,聚墨成形”、“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家无南威之容而妄论淑媛,罕龙泉之利而横议于断割、“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先生针对这些“圈里的外行人”,在论书诗中提出了自己的书学观,观点很明确也很简洁,即“拟古圣”、“追前贤”。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且还一再在各种场合要求学书者要“无一笔不似古人”、“笔笔有来处”。先生研究学问、书法大半生,如今已是响誉文化界、书法界的大学者、大书家,但仍谦虚地称自己未能识书之本源,老来于书法上仍是不满意现状,像羝羊因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两难,这实在是深得书法三昧的书家的真实心理体验,为外人不能解也。书法艺术的学习,总是要先提高眼界,眼界高了技法才有可能提高,从事书法的人颇像夸父追日,前面有目标,却总也接近不了,你跑得越快,“日”跑得也快,如镜中花、水中月,无法碰触却让人毕生神往。真正从事书法者一生都在“痛苦”中探寻书法的真谛,他们“痛并快乐着”。

先生曾在一次访谈中回答对当代草书看法的问题,回答是“当代无草书”。自己本已是草书大家,却认为“当代无草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又是常人所不理解的。草书当有产生草书的时代,书狂的前提是人狂。于是,“与其学米字,不如效米颠”这句诗一下就可以理解了,没有张旭、米芾的“癫狂”性格,要达到他们的书法成就无异于痴人说梦。“搦管任张狂”、“工拙且不顾”是林老之狂,他在艺术之境中随意挥洒、上天入地、前奔后突,他不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是别人的事,于己无关。林老之狂在其磅礴大草、酣畅的印章、对历史的独到认知中充分体现,在其不阿谀权贵的行事中体现,在其著名的“北京一怒”中体现。于是想到了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因“不慎”将唾沫溅到了同在看戏的前排将军级文官身上,经过一系列道歉后,遭遇呵斥竟至丧命。这个小公务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制度中,微不足道的下级官吏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上级手中,虽然那个文官并不是自己的上级,但这也足以让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心惊胆战、夜不能寐。林老也曾经是个公务员,却与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处事方法正好相反,甚至有天壤之别,林老敢在某政客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风光无限的特殊历史时期大骂其为汉奸并写在书中,这是其他“一心为稻粱谋”、惟上级是从,只对上级负责的万千公务员所不敢想像的。林老身上有种“侠气”,这是中国古代仗义的豪侠之士的性情,与西方的“骑士精神”相近,是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精神,在这种“侠气”的裹挟之下,其诗一如其印、其书,有种特别的痛快感,酣畅淋漓,如黄河奔腾跳跃、钱塘潮之“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

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有:“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南朝《世说新语·容止》有个故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黄庭坚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有“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学狂草首先要有狂的精神,其人首先要有狂的气质,否则纵是使尽招数装成“烈妇”,也仍旧只是一个“新妇子”。奴婢因其本身长久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定位,即使令其代使夫人之职,也难以胜任。曹操虽自知“形陋”而令他人代坐自己位,但他的气质却让来使感到他才是真正的“英雄”。唐太宗为一代帝王,对书法也是内行,其学书不求形似,而独学字之神韵。习书到一定程度若仍只斤斤于形,则只能就此止步了。古人讲“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在我看来林先生就是一位当代的隐士,在“东花园”隐居多年,思考、著述、作书、制印、为诗,每日远道而来的求教、求书者络绎不绝。先生愿与五代宋初的陈抟为友共隐清山秀水,愿与《诗经》中的隐士一样“考槃在涧”、“考槃在阿”、“考磐在陆”,虽“独寐寤”而仍坚守“硕人”之操守,“永矢弗谖”、“永矢弗过”、“永矢弗告”。

若论诗词的格律,坦白地说,林老对诗律是不大关注的,以平仄、合辙、拗救等要求林老的诗是不合适的。从诗歌发展史来讲,到了唐代,诗歌有了严格的平仄和对仗要求,宋代以后将律诗和部分绝句称为近体诗,此前的诗就是古体诗了,我们不妨把林老的诗称为“古体诗”。但是诗史上的古体诗也并不是完全不押韵,从上古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开始至《诗经》到汉乐府、歌行、骈文,包括很多民间歌谣,虽然不是严格地讲平仄、格律,但却是有韵的,为的就是易读,易于传唱。林老的诗也是有韵的,其诗多来自于生活及研究学问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苏东坡有个“手泽袋”,一有灵感会随时记下来投放袋中,林老的诗也是这样,于是集腋成裘,多年来竟也积攒了不少诗,论及人生、社会的各个方面。

论书

天下无难事,书道亦平常。

浅深随人定,雅俗就眼量。

笔墨有不测,清浊无其方。

孔子美不试,庄周丑计长。

三杯尊阮籍,九石笑齐王。

老来时光贱,搦管任张狂。

工拙且不顾,云鹤一方羊。

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著名的“汤沈之争”,汤显祖在写给友人吕玉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戏剧观:“‘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汤显祖认为作品的情辞、神、意高于音律,他是一位感性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认为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创作状态推敲音律是写不出好作品的。在此种观念影响下,遂有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牡丹亭》。沈璟的观点却与汤显祖相对,在其戏剧理论《二郎神》套曲中表明了自己的戏曲观:“[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中宝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前腔]曾记少陵狂,道细论文晚节详。论词亦岂客疏放?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粱,倘不谐音律,也难褒奖。耳边厢,讹音俗调,羞问短和长。”即认为合乎音律是优秀作品的根本标志。历史选择了汤显祖作为明代传奇创作的顶峰,这无疑与他的戏曲观及作品的经典性有直接的关系。林老的诗即不讲格律,如“天下无难事”、“雅俗就眼量”、“偶然一挥洒”等,林老也自称自己的诗不是格律诗而是俚句。先生作诗,意不在诗本身,而在诗之所指,文字、格律只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要看的是那个“月亮”,而不是手指本身,所谓“得鱼忘筌”、“登岸舍筏”。

 -----------------------------------------------------------------------------------------------------------------------------------

附林鹏先生诗三首:

学书

书道精微处,青主亦难言。

心性拟古圣,笔底追前贤。

惶惶三十载,未能识本源。

老来不得意,羝羊怒篱盘。

与其学米字,不如效米颠。

白云陈抟邀,青山乐考槃。

 

论书

天下无难事,书道亦平常。

浅深随人定,雅俗就眼量。

笔墨有不测,清浊无其方。

孔子美不试,庄周丑计长。

三杯尊阮籍,九石笑齐王。

老来时光贱,搦管任张狂。

工拙且不顾,云鹤一方羊。

 

卫俊秀遗作展贺诗

鸡鸣风雨夜,君子受熬煎。

偶然一挥洒,风霜落笔端。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