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最优雅的动作是读书,写字。
今生今世,因为有你,我便格外美丽。
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楷、草、隶、篆是体态妍艳,各领风骚的四姐妹。
篆书是这四姐妹中年龄最长的一个,是最能体现文字本真的一种书体,古代文字“依类象形”,产生最早的篆书古拙而典雅,质朴而形象。摹写篆书,最好是小篆入法,大篆成体。秦篆已经是比较规范统一的文字,其结体匀称简洁,秀丽端庄,而这时的篆书为了合乎规范,缺少了变化和灵动,初习篆书,小篆是入门必临的,可以积累基本的篆法和笔意。小篆很类似于书法文字的印刷体,线条圆中有方,粗细不变,运笔时不疾不徐,不轻不重,不提不按,笔画粗不显肥,细不露骨,书写时易于拘泥,很难有所突破和重新,小篆常常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
我习篆书,多临甲骨文,陶文,金文,寻找古代文字最本真是趣味。书写时常常能够真切感受到文字中所承载的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意蕴。例如,简简单单的一个“人”字,把我们祖先那种做人的仪表风范,谦和卑微,大气内敛,阳刚阴柔,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看篆书里的这个“人”字,或俯首帖耳,或屈膝稽首,或躬耕与野,或佝偻相背,无不神态毕现,惟妙惟肖。大篆的特点是笔法灵活,结构宽舒,象形会意之中层次分明,妙趣横生。
上面的条幅《岳阳楼记》摘句中,”予观巴陵胜状“之”观“所见,突出眼睛,后面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之”“江、浩荡"连续几个字都是水字旁,在书写是极力体现水流之曲折绵延之态。“涯”字处理时注重那种空旷无涯,记白当黑。
篆书取态取韵,别有情趣。
隶书是二姑娘,她的出身本来是十分卑微的,是战国后期至秦,那些专门从事抄写的奴隶为书写便利和迅速而创造的,所以称为隶书。可是这种书体一旦形成,就完成了文字从象形到表意的过度, 汉字的形态和书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卑微胆小的二姑娘一下子就成了大家闺秀。蚕头燕尾,圆润优美,仪态端庄,绵柔起伏,成了书家钟情的天真少女。隶书点画波折有致,结体平正丰富,笔法提按折转,书法开始形成了以线条,点画为只要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
我初习《曹全碑》,逐渐体悟隶书笔画流畅,笔势飘逸,结构精巧的特点,后来多看《乙瑛碑》的笔势之灵动。研习隶书,虽觉单调,然亦多雅趣,既有内敛蓄收之灵动,又有“红杏出墙”之调皮,俯仰自如起伏飘逸。二姑娘上承篆书之懿范,下启楷书之风骨,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必需倾心玩味,得其精髓,才不会愧对了清秀俊美的二姑娘。
二姑娘,位卑,人却不贱。不习隶书的书法家是不知道“杏花村”的酒家。
隶书已不再追求形似,而重在义理法度。
三姑娘楷书登堂入室,即显雍容大方,仪态万端,很荣幸的被称之为“正书”。三姑娘钟情的白马王子是王氏父子(二王),文字书家,珠联璧合,成就了千古佳话的金玉良缘。楷书结体严谨,点画生动,神韵浑然。至于唐代,楷书登峰造极,气象万千。欧阳询笔力遒劲,法度森严。颜真卿浑厚饱满,端庄大气。柳公权结体紧凑,骨力硬朗。而赵孟頫优雅妩媚,圆润清秀。在这一个个大家手里,三姑娘被打扮得端庄秀丽,仪态万千,成了所有书家极力追捧的大众情人。
其实写字的人都知道,三姑娘是最难伺候的,一笔一划,一丝不苟。据说当代许多书法大家是不需要写楷书的,走了捷径而登了大雅之堂。三姑娘素面朝天,妍丑外露。不像草书那样龙飞凤舞,可以堂而皇之的遮遮丑,掩掩羞。一笔一划,或藏或露,都需要功力,习字者没有多少年的耳濡目染,绝对是不会受到三姑娘的青睐的。
我习颜体多年,难得神韵。一遍遍的抄写兰亭,遂有心旷神怡之感。字没有写好,这三姑娘却教会了我淡泊和宁静,教会了我“悠然见南山”,这份乐趣,我想喜欢文字的人,在我上面的楷书条幅“九曲黄河万里沙”中,会有所体会的,那点划里的“拙”和“稚”,不就是我内心的谦和吗?
楷书尚韵,形似神肖。
大而化之的是四姑娘草书。不施脂粉,筋骨外露,一路狂奔,尽显豪放之态。草书放纵,不拘一格,其笔势连绵奔突,跳跃腾挪,字形狂放不羁,变化奇谲,笔走龙蛇,便是满纸烟霞,草长莺飞。张旭草书奇崛狂放,起伏跌宕。怀素草书连绵呼应,一泻千里。
有个朋友说我的字,内敛之中有狂野之气,是内心的寂寞和孤独的突围,我听到以后潸然泪下。在文字里的行走中,认真读我者,知我者能有几人啊。
知我者,一人,足矣。
我习行草,常是寂寞来袭,四顾茫然,展纸挥毫,抑郁不平之气,孤独苍凉之态,尽在笔毫之间,腾跃突奔,沉郁顿挫,恣意随心。有节有律,无法无度,一副烂醉如泥的模样。笔势偃仰,或驰骋纵横,或顿足峥嵘。笔意顾盼,或不即不离,或似散仍聚。
草书重在取势,意到笔随。
2015.4.25王雪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