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

张国强书法网 04/27 21:58

以旧换新
  ——王建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发生了三件震动考古学界的大事,并对当代书法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简帛的力量尤为突出,新出土的简帛中有大量用当时的习用字体书写的古籍,数量丰富,内容珍秘,早已远远超过了孔壁,汲冢书以及书法史上历次所获新碑帖的总和。简帛的发现带来了思想与书写两方面的重大改变。在简帛大量被发掘之前,书家们并不知道汉代人是如何书写隶书的。晋唐以来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秦汉时代的墨迹,历代学习隶书的范本仅有东汉末年的碑刻文字。简帛的发掘与其说给了我们更多传统的范式,不如说让书家重新理解了碑刻的书写性,它同时也是判别新时期书风的一个重要年代学标志。国强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性,书写性的书家。


我与国强相识已五载,其人志气弘放,宽简有大量。性聪慧,读书不甚研求而默识其要,遇理而辩,辞不足而旨有余。其书五体皆精,雄深雅健,得简帛之精髓。

国强从某个角度来说,算得上是个极为传统的书家。他所遵从之传统来自于先秦汉魏之风,因而几近深约闳美之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并没有被所谓的传统限制,只会做些临摹的书匠功夫,而是深入思考了传统的核心价值。继承其精华而融入自己的思想,使得他的书作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其学术思考的结晶。

观其篆隶,风格多样。或清超遒劲、端严峻逸,颇具庙堂之气;或字势纵意,飞动流美。他将简帛墨迹与碑刻铭文巧妙的融合,使其作品既有碑版之雄壮,又具书写之畅达。其笔力深厚却不凝滞,结字奇伟而不怪异,章法妙思而不落俗。若是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其篆隶书写笔法囊括诸多。在处理较为稳健的书作时,有秦简的全逆势回锋和半逆势回锋,含蓄节制;在书写偏于松散飘逸的书作时,采取汉简横画落笔逆锋顿按,运行时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形成粗头细尾的模式,流畅华饰;在面对浪漫多变的楚系文字时,利用楚简帛书的侧锋切入和尖锋顺入,飘逸奇谲,与草融通又深具金石之味。他在篆隶方面的融会贯通还体现在他对这些笔法运用的熟练与得当。他并非笨拙的一对一的模仿,而是能将这些风格各异的笔法毫不违和的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在相互借鉴与学习中,体现出新的,属于他个人的风格,使之书作极具传统观意味,却又充满新意,引人琢磨,每观其字,辄有新得。

其楷书得北朝之雄强,颇有唐楷初始萌动之态,于法度中悠游自得。同时,他将隶楷发展过渡阶段的笔法融入其中,使其楷书潇洒古淡,奇正相生,笔力尤为令人惊绝。始转之处,寓圆于方。使之气象万千却又不咄咄逼人,自有一番气度。


其行草独辟蹊径,从简牍章草与向今草转变之字体中吸取营养,再合以明末诸家之多姿。笔法不局限于传统帖学的范围,而是大胆将草隶,草篆部分的笔意适当的融入,创作出一种属于他个人理解的全新的风格特征。简牍帛书无大字,明以后,卷轴书作又无简牍帛书字体发展嬗变之烂漫,国强将之融汇,可谓明自然,得天趣。

国强早在2010年便成为中国书协会员,但他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创作的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传统碑帖,新书法资源当中,在其中勾稽自己所需要的养分,孜孜不倦的继续他的艺术创作。能以此云梦之竹为友,吾心甚乐;能与此棠谿之金同行,吾感甚幸。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