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4日《老人报》报道 (张德龙书法)

张德龙书法网 05/02 08:13


2004年34日《老人报》报道  (张德龙书法)
毅力和创新培育的书法之花——记六旬书法家张德龙


2004年34日《老人报》报道  (张德龙书法)       

“这位小孩子的字怎么这么漂亮啊!” “不可能吧?这些字体功力深厚,没有长久的磨炼写不出来。”“七、八岁就能写出如此大气的字,真不简单!”早春的一个清晨,广州江南少年书法班的二十多位学员和他们的家长在广州市花都区新世纪广场举行了一场猴年迎春挥毫活动。带队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中等身材的男子,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广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广纸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干部张德龙。

 张德龙不但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个诲人不倦的书法传授者,20余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辅导过的青少年学生达2200多人,其中有210人获得全国性书法比赛的第一名、一等奖或者金奖,600多人获得三等奖、银奖或者铜奖。孩子们金光闪闪的奖章、奖杯和鲜红的获奖证书,成为张德龙人生中的快乐、满足和自豪,因为,在电脑打字和网上传递逐渐代替纸质交流,手写


方式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预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张德龙生于一九四六年,四岁丧父,家徒四壁,依赖父母微薄的工资收入艰难度日,辗转到了七岁,张德龙进入宝盛沙地小学读书,在学校里,他特别喜欢学毛笔字。每当年关岁晚,他放学后总是长久地伫立在写春联的老伯档前,贪

婪地欣赏书法,有时还主动帮老伯压纸、磨墨,所以也就不时得到老伯的指点。每有所得,他就刻意描摹。由于家境困难,他最初练字的办法只靠空描沙划,屡

被迷信的外婆骂他“神经病”。

张德龙进入广州市十二中读中学之后,更加酷爱书法艺术。他经常流连某书法班的门前,企望得到老师的指点。由于没有钱交学费,他只好买帖自学。先学柳公权的《玄秘塔》,前后三年,练字常到深夜。夏夜闷热,蚊声如雷,由于他全副精神都凝聚到碑帖上,竟对闷热和奇痒全然不觉,以至双脚被蚊子叮咬得又红又肿。经过三年习柳之后,张德龙又转学欧阳询、王献之、赵孟頫、文征明诸家的碑帖。这时,他悟出了最好的书法老师就是碑帖,临摹碑帖能使自己打下坚实的书法根基,走上正道,而不致误入歧途。同时,他有逐渐由喜欢柳、欧体的风骨,再追求王、赵、文体的线条流畅和多变。

初中毕业后,张德龙进入广州造纸厂三抄车间当学徒,八小时之外,他仍孜孜不倦地对书法艺术进行探索,二十多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不但每日研墨挥毫,而且认真钻研各家书法理论,立志“百家悟透立一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德龙的书法艺术日臻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在厂内名气大噪;在厂外也崭露头角。西安、吉林、大连、长春、昆明以及广东省的江门、

番禺等城镇都展出过他的作品,同时,他的作品不断获奖,1987年参加日本九州道举办的书法教师交流展获优秀作品奖,1993年获全国“金英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小百花杯”特等园丁奖。

半个世纪的习字经历,使张德龙体会到:“要使书艺精益求精,必须坚持天天练字,持之以恒,还要不断学习揣摩,力求创新,提高水平。”近几年来,张德龙转攻北碑和敦煌残纸,揣摩这些书法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尝试取北碑的雄奇、唐代李北海的猗侧反正,融入赵孟頫秀美的书体中,冀望摸索出一条创新的路。现在,张德龙所写的书法在功底扎实的“传统型”基础上又显出或雄奇、或温厚、或飘逸等各种风格,深受同行的好评和人们的青睐。

                            (本报记者  赵南成、实习生   孔艳丽)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