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在新型材料与传统绘画的交融中产生

 

霸气,在新型材料与传统绘画的交融中产生

——配色镭射画《上河月色图》创作手记

没想到,三峡电视台主播王磊先生背临长江,对着配色镭射画《上河月色图》竟然如此说:“现在,我才知道什么叫渺小,但不是因我身后浩瀚的长江,而是国为我面前的这幅画……她实在是太霸气了。”曾几何时,人们用“霸气”来形容体坛霸主的飒爽雄姿,巴西足球的霸气,美国男篮的霸气,中国乒乓队的霸气……但以此来表达对一幅的感受,却史无前例,2015112日,电视台并以“霸气镭射画”为题进行了播出。

配色镭射画《上河月色图》何以有霸气?

作为作者,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创作这幅画,原因只有两个:第一,现在的包装盒、商标以及挂历、春联都大量广泛的运用了镭射材料,从中我看到,人们对其是情有独钟的。但这些运用,却过于简单而粗糙,尚不具备艺术属性。因此,我就琢磨着如何把这种新型材料带入手绘艺术领域。20135月,我上网淘宝,就发现一种叫镭射刮画纸的画纸,便试着买了几张,进行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整幅画看起来好一派“北国风光”,要不然,就是花花绿绿一片汪洋,根本分不清层次。这时候,就只好尝试如何“退火”,将部分画面用颜料覆盖半覆盖,留下一小部来突出镭射的效果,以彰显画作的精髓。没想到,这样一个“退火”的传统处理方法,不但使画作脉络分明,轮廓清晰,有层有次,而且镭射的光色愈加鲜明炫亮,展现出一种十分奇特迷人的艺术效果。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她直截告诉我,镭射纸不但可以作画,而且所作的画远非一般传统画种所媲美,她既有强烈的艺术性,又有鲜明的装饰性;第二,《清明上河图》两个版本,其结构都比较宏大,都有令人陶醉的地方,上海世博会,官方推崇一版,制作成了电子画,而另一版,则一直在民间工艺品范畴内打转,而这些工艺品,以刺绣、十字绣居多,且绝大部分只有一个局部,也缺少创意,一味照本宣科,能否作一些改编,使众多的散点透视变得集中一些,一眼就窥见其全貌呢?这个朦胧的创作冲动,一直占据着我的心,人真想有第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配色镭射画的发明,使我看清了第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20136月,我便一头扎进了《上河月色图》的创作之中。

创作虽然辛苦,尤其是眼睛,时间久了,被迫得停歇一会,但见其效果,是令人沉醉的,是愉快的。虽然头稿在覆膜过程中报废,但使我明白了当怎样裱褙怎样选用材料,怎样做才尽善尽美,原计划一年半载,结果两稿前后仅花了六个月时间,20131130日全部完成,123日,宜都电视台采访,以“月光下的清明上河图”为题,在次日播出。1230日,三峡商报在头版和七版以三栏的黑体字大标题月光版《清明上河图》作了较为详实的报道。遗憾的是观众(读者)从报道所发的图片中,除了将白天改为夜晚这个创意之外,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配色镭射画真正的效果,摄像机无力复制。人是动的,所有美妙的印像都是视觉一连串的叠加形成的,而摄像是机械的,像素又远不及肉眼的感觉,肉眼中的配色镭射画神奇无比。但摄像机怎么也拍不下来。宜都台在采访时,就有人惊呼,“肉眼看到的东西,怎么到了相机里就不存在了呢?”估计这是现代技术对配色镭射画望尘莫及的一个特殊个案吧。三峡电视台从远处拍摄,效果更差。如此之绠短汲深,淹没了配色镭射画的神奇效果,人们可能不会忘记,黑白相机是怎样传播油画和工笔重彩的,我记得一张普普通通的所谓彩照,还是人工加上去的,但镭射的光色,编辑记者无法在视频里添加。技术落后于艺术,因配色镭射画的出现,再次被显明出来。我们如果在落后的技术层面上欣赏艺术,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上河月色图》虽被公称为“月光版”《清明上河图》,这仅仅是技术层面上事,并不是艺术本身,没有看到几张图片,就被震憾的,宜都电视台、三峡商报、三峡电视台的记者们之所以报道,是因他们亲眼目睹。有一次,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因听说我画的“清明上河图”很奇妙,想利用休假时间“见识”一下,我没空,家人作了接待,事隔不几天,三峡商报上便出现了我家人与《上河月色图》的一个局部的图片,而且对画作的介绍更为详细。后来一个学生家长向我们表示祝贺时,我们才知道上报了。据家人回忆,当时只给人家看了两三个局部并非全部,正所谓,见识因见而识。王先生是看到了整幅的,见识了全部,因此发出惊人的感叹,回想起来,自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怎样让更多的人分享却成了人永远的纠结。

尽管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创意和技法的角度来“考察”分享报道中的效果。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山水名画,没有一幅夜景图。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即又充满了浪漫迷人的夜生活。鲁迅笔下的少年润土,朱自清笔下那神秘而斑驳的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也是在满月的月光里。我小时在山村里长大,晚上无事就时常徜徉于月色,那皎洁的粉墙、黑如黛青的山冈,鬼楞楞般的树木,婉若玉带的溪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夜,是静谧而美丽的,奇怪的是,没有一个画家来描绘这夜景。葛洲坝建成后,捧出了三峡夜明珠,依稀有这么一两件,百窗盈光,路灯闪烁的现代画作,但这与诗人与散文家眼中的月夜景象却是两码事,带有浓郁的工业化味道。建国三十周年,宜昌搞了一个工业题材展,包括我的《攻关》,大都是这个味道,看不见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深入不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有真实的体验但无佳作,这大概与晚上的能见度有关,看不清楚当然就画不清楚,画清楚了又不像夜景,朦胧与清晰始终是对立矛盾的,如我们的电影电视,大凡涉及到夜景的,播放出来的,总给人一种模糊敝气而压郁的感觉,这与我们身临其境美妙感受形成一种天壤反差。我觉得,作为艺术,作为人们心灵的食粮,就不能因袭自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不单单是对文学家的要求,也是对所有用艺术语言讲话者的要求,画家、摄影家自不例外。《上河月色图》就是这一理念的一个尝试。画面上,看不到湛蓝的天空,看不到半个月亮,也没有一丝云彩。但景物清晰,有远有近,有明有暗。若按常规,按散文家那么去套,按摄影方式那么写实,地面的景象应该朦胧一团,因为都是远景,但我作了相反处理,借鉴了戏剧舞台的灯光效果,该亮的就让她清晰、明朗,跳出背景,不该亮的就把她掩藏起来,让她羞羞答答,处于一种自露不露的传神状态,而对于其它一概省略,以细腻托粗犷,以繁绘衬简洁,并用多种绘画语言把这些对立矛盾统一到镭射的光泽里,使之产生多种奇妙的艺术效果。

《上河月色图》,并非把上河的“白天改成黑夜”这么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如果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就没有“月光版清明上河图”,模糊一大片,丝毫不能给人以美感。要想卫星上天,却没有火箭技术,那是幻想。同样,要绘制出一个有创意的作品来,没有熟练的技法支撑,也是办不到的。除了新型材料外,《上河月色图》运用了哪些绘画语言哪些技法呢?国画家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变化的线条,或粗犷挺拔,或轻盈柔娜,油画家可以从中看出丰富的色彩带来的点面变化与深浅层次,版画家可以从中看出木刻的奇峭与套色的古拙……中国人可以充分领略到国画的虚实,油画的立体,中式版画的简洁,美国人则可以看到其西部版画的浪漫装饰,素描的情趣与油画的深邃自然……当然,这么多的绘画语言,并不是生搬硬套地排列上去的,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信手拣来的,是应运而生的产物,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丝毫没有矫作之感。如果想试着在哪儿添加一笔,就觉得多余,反之亦然。《三峡商报》说“多种技法的糅合”,这是中肯的,是糅合,完善了创意,是糅合,带给观众一丝霸气……

——而这些,并不是我在创作前预设的,算是一种偶得吧。

2015223

                                                    

相关资料查询:

1、腾讯·三峡传媒网、三峡商报2131230

   关键词:月光版《清明上河图》

2、腾讯视频·三峡广电网2014112日晚7时《宜昌生活圈》

   关键词:霸气镭射画

3、腾讯·湖北新闻网三峡门户宜都广电网2013124日晚综合频道

  关键词:月光下的清明上河图

4、世界纪录协会:1@shijiejiiu.org.cn  编号:12136-1404-01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