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萃百家笔意新 出入经典气象正
——介绍韩忠学先生的书法
葛昌永
韩忠学先生是当代湖北书坛鲜有的勤劬之士,书艺精进,成果斐然。他年近七旬,仍终日矻矻,不懈于笔。我想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与他持之以恒的书法信念、勤奋刻苦的学书精神是分不开的。在我看来他的书法信念正是今天应该倡导的书法正道,他的勤奋刻苦的学书精神也很值得艺友们学习效仿。
一、勤临碑帖,融萃百家
明代怪才屠隆曾言“西北土厚而其气雄浑,故其民博大而深沉”,关中太原,“古振世豪杰之产,往往而在”。韩忠学生长于陕西,是典型的西北人,其为人也,博大而深沉。他自幼喜爱书法,少年时期曾拜师学书,颇得心要。书法对于他来说,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蕴育心中,历久弥新。韩忠学认为,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在于“勤临碑帖,融萃百家”。初学不外临摹,这似乎是学书之人的共识。初不师古,犹如夜行无灯,盲目不着边际,更难有成。韩忠学却认为纵然是学书有得之人,也应该将临碑摹帖视作贯之终身的学书之道,他至今仍坚持半日临摹半日自运。这与明代大书法家王铎持之终身的信条“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相似。为什么要如此重视临摹碑帖?韩忠学认为:一是为了学习古人精要,临书求的是笔意,摹书求的是间架,这两者是书法的根基。临摹古代名家得其精要,为的是练就功夫、奠定法度。二是为了避免流入时俗,书法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与流俗相抗。书法正道是沧桑,需备尝艰辛,但是久之容易志意颓废,而被时俗相挟,临摹古人正在于时时提警自己。临摹之法则当先专精一家,立下根基,再循序而进,融萃百家,最终做到“胸中餍饫,腕下精熟”。
二、笔意出新,不离法度
不过临摹只是书法的开端,并不是书法的目的。韩忠学认为如果仅仅是临得一手好字,其高者不外乎书匠,其下者仅为抄胥。说得难听一些,无非是一个善于“抄袭”的“惯偷”而已,终其一生不过是偷得他人字书于自家纸。
真正的学书有得还在于笔意出新。苏东坡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韩忠学多年学书正是如此,以笔意出新为追求,师古而不为奴书,衔今而不流于恶俗。能够做到楷、行、草、隶、篆诸体皆擅,求通、求变、求活,以古人之法度,开自己之新面。他认为笔意出新应该是书法练习到一定境界的自然产物,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言:“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而当今书坛有一些“怪力乱神”之辈,刻意求新求巧,写出来的作品“怪、拙、丑”,无神、无骨、无气、无格,将书法这种审美艺术变成了审丑的闹剧。这样的作品揆诸古人难以自立,放之后世遗祸无穷,正是书坛艺友们所应该严厉抵制的不良风气。
三、出入经典,文化淘养
韩忠学常说书法是小道,乃是文人之余事。好的书法作品是道与器的相济,是品格与技法的相容,是艺术与文化的结合。真正的大家不仅独擅于书内,更兼长于书外。
晚清湖北的大学者大书法家杨守敬曾提出两点书外功夫:“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这深得韩忠学的赞同,品高学富也是他多年来书法道路精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韩忠学认为无论是品高还是学富,都离不开经典的洗礼,离不开文化的淘养。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无外乎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两大取径。中国古人立身行事,“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首先强调树立品格。黄庭坚曾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韩忠学在书法之外,便热衷于读书养性,出入经典,泊然内运,乐以忘忧。他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气秀色润、风骨烂漫、清逸出尘,便是由于长期蕴养于经史百家之言。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此之谓也。
四、回归传统,正大气象
韩忠学认为,如果有一种境界是书法的最高追求,那么应该是“正大气象”四个字。做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行得稳,端得正,写字也应该气象正大。古人习字,必以楷书为根本,目的就在于树立端正的节度。所谓“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正大气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品格,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的精神追求。“正”是指精神的端正不邪,“大”是指书风的磅礴大气,这两者代表的是书法的精、气、神。中国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等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长卷、斗方、小品、手札都充溢着正气。书法作品只有有了这股精气神,才能成为传之久远的艺术瑰宝。
韩忠学总结自己的学书体会,认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代表了民族审美情趣的指向,代表了民族对高雅精神的追求。书法的风格要正大、内容要高雅,书法家要把文化与精神作为身上的功夫,笔下的追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天地境界”一说,伟大的书法作品应该给人一种神通天地,妙赞化育的心灵震撼。
我以为,韩忠学的书法信念可以总结为两句话:“融萃百家笔意新,出入经典气象正”。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这种信念的执着追求,也不难看出他以此信念挥洒出来的独特风韵。我们所期待的是更多书坛艺友,能够坚持守正创新,能够坚守正大气象。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