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学科中最大的门类之一。从魏晋南北朝始至今一千余年,宋元达到高峰。是一门传承有序,体系完备的学科,也是从事中国画人数最多的门类之一。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文化对的传播,加上解放后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山水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的影响。使当代山水画在创作上出现了各种思潮,对山水画的认识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面貌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始,画革命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对山水画的关照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古意、古法的流失是当代山水画一个重要的方面。
越是名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山水画经历千余年而面貌不变,因为它是体系完备的学科之一,南朝画家谢赫对中国画的品评提出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直是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唐代画家张彦远将书画列为能品、妙品、逸品进行品评。这些标准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具有一种高古,雅逸的风貌。这些品格是如何得来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哲学观点是密切相关的。
南朝画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思想的源头,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所谓澄怀观道是也。自然之物仅仅是画家的一种媒介,体现道的手段,而非忠实目的。故山水古意的形成与此有重大关系。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古意就是文人士大夫游山乐水中的境界的物态化表现。使人欣赏一幅高雅作品时,觉得浑身上下通透,有一股古风扑面而来。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文字中包含着自然之道。自秦蒙恬造毛笔始,书写文字慢慢演变成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形成高峰,魏晋玄学,文学,哲学对书法和山水画的影响很深。其中书法艺术中的用笔,气韵,格调,古意对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骨法用笔的关键与书法是密不可分。书法艺术是一门高古、高雅、抽象的艺术与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是姊妹艺术。自古以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到宋元时期书法不仅体现在对绘画的影响,而且直接在绘画留白中进行诗文题跋,也是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书法也是评论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仅是骨法用笔,就连气韵、古意、用笔的书写味道都与书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古意是国画特有的现象,书画之间有如此关联在其他艺术中是没有的,也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
古意主要体现在画的格调、笔法、墨法、气韵各个方面,用语言无法道尽,唯懂行者能意会。唐代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谈道: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有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若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元代赵孟頫就有写竹还应“八法”通,须知书画本来同。
纵观历代中国画(山水画)名作,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王维水墨山水,宋范宽、李成、郭熙,元代赵孟頫、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四僧、董其昌的作品,无不是故意盎然,格调高雅,一点一线之间体现着古人之意,古人之法,是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太古无法,太古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也,法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古人对一的重视与当代是不同的,一画体现在每根线条与墨法上。也是一个画家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判断一幅画优劣的标准之一。黄宾虹先生在鉴定画往往只是打开一小截就能断定真伪,何也,一根线条的质量与水准。故他对用笔提出平、留、重、留、圆的说法,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贡献很大,是一位集大成者。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是对传统好的用笔习惯进行学习,吸收,运用,慢慢形成带有个人个性的笔性,慢慢形成个人的面貌,山水画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了个人图式以外笔性就是很重要的标志。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卓鹤君曾说:判断一个画家是否成熟的标志,笔性是关键。笔性体现一位画家的综合修养,包括用笔用墨,和书法功力,个人性格。好的笔性合乎古法,吸收了传统中国画中优秀的用笔用墨的审美习惯。这些审美习惯是一个传承有序,又被大家公认的好的笔墨习惯。因此山水画家一开始是对传统的学习,临摹古代大师的代表作品,学习好的笔性,体会好作品的表达技巧。好的笔性暗合古人用笔的提按、顿挫,藏露,平、留、重、圆、变等诸多因数,是带着镣铐跳舞,所谓无法乃为至法。而这些用笔方式恰与中国书法是同样的道理,故山水画大家大都是书法名手。书法不行会使山水画的格调大大降低,往往是判断一个画家的修养的关键。书法同样体现笔性,体现画家的个性面貌。山水画家何加林曾与学生谈及江西已故山水画家黄秋园的作品时,他不能成为大师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书法不过关,书法用笔偏软。黄秋园先生对传统的学习在同时代的是翘楚,同时也有个人的面貌,对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有贡献的,当时掀起一股黄秋园热。现在许多大中专美术院校的山水画教程中将其作品作为教材之一,可见先生的传统功夫之深,然细评总觉缺少一种大家的气度。为何书法下的功夫弱了。少了刚性的用笔,在笔性方面自然流露出柔弱的习性。缺少那种丈夫气。由此可见山水画家要想得到好的笔性必须书画都要下功夫。陆俨少先生就有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好笔性的养成还必须以文史哲的学问为基础。胸中有浩然之气,笔下才有神采。故历来就有作画须立人品,人品不高,画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故历代圣贤喜游沥山川,一方面是收集素材,更重要的是开阔胸襟,提升人格,养一种气度。这种得自然之灵气对山水画家的笔性是有好处的。陆俨少先生经常以手指代笔在散步时空手练习,增加用笔的感觉,久而久之先生的功力和好的笔性都增强了。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创作的观照方式,也是区别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重要因素之一。《易传》: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就是说:圣贤之人借助具体存在的形象,充分表达胸中的意念或思想感情,这种形象是自然之物的形象,更是以笔墨为依据与自然之物的形象之质相契合的一种物态化的结果。这种物态化所呈现出的最终结果就是作品。作品所传达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修养、人格。所谓以形媚道,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皆是此意。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驭文之首术”是“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驾驭文章最重要一点是明确意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作为山水画家在创作一幅在作品时往往是酝酿很久,在特定的时候,心中的意象慢慢的由模糊而变得清晰,最终体现的是作品。作品是艺术家头脑中的“意象”经过艺术家的精神化合之后运用具体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的物质形态。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候往往看到是作品体现出的功力修养,容易忽视背后意象的形成过程,而意象形成过程恰恰是反映画家的志趣、修养以及审美高低的重要因素。清代郑板桥将自己画竹分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而是经过取舍、加工后有了思想,感情寄托后的胸中之竹。待胸中有勃勃生机,遂有画意,方可画竹。呈现出的笔下之竹,是对胸中之竹后的变化、取舍,最终形成物态化的作品。而前面阶段的酝酿,思索正是画家形成作品的关键。与作者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有密切关系,中国画的这种创作正是体现中国人的意象思维。好的画家对传统解读是全方位的,所谓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师古人之心是画家获得古意的关键所在。一个画家在面对名家名迹时,往往要朝夕揣摩,心摹追忆,体会古人是如何面对造化如何思索, 如何经营,落墨,赋彩的,不是仅仅依古人形迹去一笔一画的描摹,那样永远也不会真正打进传统的。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院教授博导林海钟先生在学生阶段对宋代郭熙《早春图》的学习就是全方位的,他在日本购得二玄社高清本《早春图.》朝夕揣摩,体会郭熙的林泉之意,学习其笔墨技法,并溶入到个体生命的状态,对《早春图》是吃透并消化了。不仅仅是形迹上的追临,又是意念上的感悟,体会。对古代绘画理论同时研读参悟,然后在写生创作中体会《早春图》那种高古,雄浑的气韵。并对南朝画家宗炳《画山水序》进行研究,结合古人之迹,在自然中进行验证,终于画出一种高格调的有个人特点的山水作品,对当代山水画影响颇大。当代有许多山水画家的写生不是一种意象思维,而是西方写实的思维,结果画的很真实也有意境,但缺少山水那种古意,那种高格调的笔墨,笔墨僵化,少了文人情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画,应该归为水墨画。正如清代洋人郎世宁画一样“像着像矣,无神气”的诟病。中国画是以中国的哲学为基础的,是一种意象思维,古意的玄妙就是这种意象思维的作用。
当代画坛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风格,流派,意识在交织,各种材质,手段在运用,呈现出的风格面貌在历史上也是最多的,往往很难评判其高低。创作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一个词汇,是为某种需求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带有很强的功用目的。我国的创作一词真正的运用到绘画领域大概在解放后,那是的创作是为政治需要服务的,束缚了创作者的思想格局,后来就一直沿用这个说法,古代的山水花鸟大多是艺术家自己的兴趣而进行题材的选择,受外界的变化很少,其功利因素,政治目的很少,尤其是文人山水画,是文人余事的消遣。当代从事山水画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展厅文化的出现,山水画从过去把玩似的遣兴的状态变成为展示效果,满足观众的需求。创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个体需求变为群体需求。创作者为了效果,追求视觉的张力,进行图示的嫁接,挪移,拼贴,出现五花八门的实验性水墨,像图像拼贴的展览,在一定意义上对中国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期西方的油画,水彩,现代分割,重组,构成的作品在展厅里成了主角。传统中国画陷入了危机。于是便有了中国画穷途末路,是不是还要中国画,笔墨等于零等口号,对中国画的冲击很大。“八五”思潮过后,人们慢慢地从自己的文化中找到自信,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形成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齐白石、张大千为代表的传统创作方向,以李可染、林枫眠为代表的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向,以刘国松、谷文大为代表的实验水墨,还有张大千、刘海粟的泼墨泼彩的几种创作格局。一些后来者继承和发展着。当时那些画家的修养很高,无论如何去改良中国画,作品的格调是高雅的。而当代一些效仿者本身的传统功夫不好,又急功近利,一心想着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作品在图示上是新颖的,在格调和志趣上是低俗的,对中国画的发展是不利的。
进入新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传统文化出现一股复兴的潮流。“百家讲坛”是大众喜爱的节目,中医养生越来越受百姓喜欢,人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山水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对传统进行梳理,制定了明确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形成了临摹、写生、创作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山水画的传承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的山水大家。南方有:卓鹤君、童中焘,何加林,林海钟,范扬等,北方有贾又福、卢禹舜、龙瑞、陈平等,对当代山水画产生巨大影响。南方浙派山水重视传统,对宋元绘画的挖掘较深,笔墨的认识在全国是领先的,对北方乃至全国的山水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北方山水重丘壑,对南方山水也产生影响,取长补短,形成南北互融的局面。对当代山水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传承山水画文脉,继承优秀传统,正确梳理创作方向,在古意中注入现代意识,时代因素,体现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山水画会向着健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中前进。这样的山水画才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优秀艺术。
[1] 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0—93。
[2] 李金慧编,画品,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25,92,225。
[3] 中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6
[4]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7
[5]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