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庸说,三国时的一代枭雄刘备曾说过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经常做些微不足道的小善事,社会就会和谐而文明。不但如此,现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道德修养不但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而且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张中庸说,善,就是善心待人,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
张中庸说,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仁者寿”的理论。伟大的教育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在《中庸》中就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的理论,意思是说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方能获得高寿,方可登上“仁寿之域”。
张中庸说,唐代著名高僧石头希迁活到91岁无疾而终,他曾为世人献上一剂心药妙方:“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则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能焦,不能躁,去用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舌,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须速戒之”。希迁和尚还解释说:“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必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况此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这些话是平凡之中道出了做人的标准,幽默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张中庸说,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善恶对人的寿命确实有影响。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得到的一种人生现象,不是迷信。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大慈善家特里萨修女,一生中照料过无数患传染病的病人,但她自己从未被感染过,而且享年87岁高龄;巴西医学家巴丁斯经过10年对长寿老人跟踪调查证实,90%的长寿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张中庸说,一个常做好事乐于助人而且和他人相处融洽者,其预期寿命会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敌意,损人利己,妒嫉别人。有趣的是,现代行为医学专家也得出了“善有善报”的研究结果,但这种“报应”不是来自神灵,而是来自人体自身的化学物质反应。
张中庸说,养生之道,贵在养德。而良好的道德修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须从我做起,要热爱生活、热爱他人、与人为善、互谅互助、宽厚待人、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由于精神愉快、会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功能处于稳定和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张中庸说,人一生要宁静处世,淡泊名利。“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遇事要顺其自然,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近名利、不斤斤计较、不为物欲所累,更不能削尖脑袋往钱眼里钻,而且也不能黑着心肠,踩着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顾一切地去篡取私利,抬高自己,压低别人。
张中庸说,人应有坦荡的胸怀和良好的心境。哲学、宗教诸如此类,一切方式,我认为并非让人远离现在的生活,而是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因为他们的系统在建立中有强大的超脱感。理性思考分析和辩证,让我们的心灵在劳作中单纯。烦恼即菩提。只是说明,黑暗与光明,是与非,都是彼此依存相称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不是泾渭分明。物质世界的种种元素环环相扣,精神的层面组合也不会是单一。
张中庸说,以仁爱之心视物,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智者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