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元旦过后,我接到的一个让我高兴的电话,西安交通大学的袁自春先生说,这两年我们西安在全国书画家中有一位年轻的大家,勤奋笔耕40年,在全国民气和人气不断上升,值得一写。我回忆了一下,我七年前在西北知名度挺高的《华商报》做记者时就采访过张维老师,回想起来,他的一些言谈还萦绕在我的心中。我想,他这几年变化一定很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张维老师打了电话约谈。星期天,当我见到张维老师时,他还是那么朴实,还有多些憨厚劲,不断给我添茶到水,又是水果,他已经把我看着老朋友一样了。
张维老师开门见山给我谈起了我早已提前拟好的采访提纲。
张维说,民气来自底气,底气就是一个书法家的功夫和创作水平。
书画收藏的门道虽然几本书也未必说得透,但提防一些常见误区、掌握一些小窍门,对书画收藏者尤其是新手来说,将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有地位、有名气的书画家,作品不一定在长期收藏上值钱。
张维说,我个人认为,成为一代百年大家,逸气和才气是最最不可缺少的,没有才气一切都是茫然,其次是勤奋。次之就是市场运作。看看现在有些著名知名书画家,看头衔、看展览、看名头,看官位,为什么各领风骚才几年,却很快被人遗忘了,甚至沦落了?
书画家成功之路,没有任何秘密,只有两个条件,只要具备了成熟的果实就必然成功。这两个条件就是:第一、写的好,画的好。第二,有历史感,只有扎实的学习了,才能经的起历史的过虑和考验,就是人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好本事不怕人看”。
谈到知名度,张维老师说,知名度就是书画家的品牌,通俗点说,就是有多少人知道你。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写的好画得好,决定了是否有人会买你的画。而知名度,决定了有多少人可能买你的书画。买的人少,你手里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多,价格就低。买的人多,你的手里的作品数量就相对较少,或者供不应求,你的作品价格自然就高。这是很简单的市场规律,不是某个机构定润格能左右的,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不过,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还有一个条件,可能会产生作用,那就是命运或运气,抑或说是机遇。“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年轻时曾在上海卖卜为生。有余暇就吟诗,作画。后来画名渐著,但他孤傲成性,他的画也少人买。在嘉兴时,他住在另一画盛懋的对面。到盛懋家去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吴镇家则门可罗雀。吴镇的妻子少不免嘲笑他几句,说他的画不如盛懋,否则为什么人人都到盛家去买画。吴镇笑著说:二十年后情形就不同了。这句话果然应验了,后来,他的画名大著,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张维说,所以,机遇未到时,不可强求,此时耐心求索、学习是上策。当机遇来时,一定当机立断,千万不要错过大好机遇。 其一:没有笔力、笔性。现在本身书法教育引导就是问题,书法哪有从颜柳开始练习的?我个人认为从行草 -篆隶 -魏碑 -楷书,这是书法历史啊!可现在书法上手就楷书,约束了灵活没有了嗅觉。俗语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更是没有几个能上下三千年书法史,修理一边,再选准适合自己的个性的书体,再去奋斗总结整理演变成自己的书体,历史上只有赵之谦最快,将张猛龙和华山碑揉合成了自己的东西。现在国内所谓知名书家哪个能走出前人的影子?书法前人成就实在太高了,注定我们不可以随随便便,得以成功。三千年的书法史,随便拿一个书体都是一部史诗,都够我们苦练一辈子了。
书画家没有笔性,最主要问题没有以书法的笔力来写画的,而直接拿笔临摹的,从方式上就错了。书画中千笔万笔,那一笔不是写出来的?试想连腕力臂力加笔力都没有,如何谈创作书画。看看黄宾虹齐白石就是最大体现。再回头看看现在有些书画家们用笔方式,再看看落款就更清楚,有的连印章都搞不清楚。而李可染等等以前书画大家们,个个都是书法高手,有哪个大师的书法水平都能入现在书展的。
其二:缺少国学内涵,道德伦理做人等等的学问,也不是看看几本“四书五经”就够的试看古人上私塾小学6年,都是识字死记硬背,从字的起源上来识字理解汉字,夸张说一个汉字就是半个华夏史。小学私塾6年毕业已是相当的厉害了,大学顾名思义就是长大了才学,一般16岁以后,首先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了做人再读书,而现在教育了边学边丢,大学毕业了连工作都找不到,甚至毕业后进职高培训再出来找工作。而以前私塾小学毕业了,都可以做知县幕僚了,就是当军师啊。
张维说,我个人认为外来文化导致人心道德的沦丧,造成的是文化上的丧失。因为有知识未必就有文化,而有文化就会有思想。不出问题,用在大道上却是精髓的,这也是汉学的经典之处吧。
其三:教育问题,从美院招生开始,现大都是上大学无望才报考美院,能有几个真正发烧学美术的?到教育指导方向也有问题,好的学生进了美院也未必能脱颖画坛,学坏了比学好了可能性更大。试问有几个书画大家是学校培训出来的(当然除学西画的)?我们抱着几千年优秀的教育方式不去改进.
其四:搞书法不死临。作为书法练习者,在遍练几个主要书体之后的临摹练习,千万不可以照搬死临。必须将该书体最优秀的用笔习性和常规加以掌握,辅以自己的个性,进行尝试革新乃至创新。
不死临演变成书画家就是写生,作为画家有一句话叫:“不入山川,岂能出大家”,虽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看民国后大家们没有不入山川的,就其原因就是写生。而今推崇山水大师黄宾虹、傅抱石,无不是以南方山水为版本的!尤其雨后的南方山水,没到过南方目睹雨季中的山水,可以说无法理解黄宾虹的黑实密透,温润尔雅。而写生是画家造形的功底,是画家创作的源泉,没有写生就不可能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写生就是画家的生命,尤其对有了一定国画基础深入了传统,掌握了一定书法笔性的画家们,不走入写生,就根本不可能得以成功。
其五:熟知书法美术史:对于一个想出一点有水平作品的书画家来说,熟读中国书法或美术史是必须的。必须了解熟悉各朝代书画家们的书画用笔风格。中国书画发展史和史上名迹的著录流传等,这些对一个书画家太重要了。任何市场都有它的缝隙,这个缝隙就是走捷径,成功之路。譬如赵之谦,于右任。书画家更多了,林风眠,刘海粟,傅抱石,潘天寿等等等。
其六:社会风气及个人心态:这点无需多言,俩点都可以害人,也都可以养人。 不管准备情况和创作进展如何,无论创作者年长还是年轻,作者们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敬畏的心情来对待书画创作。千万不要不知皮毛,就出作品,还以势压人,以官气压人。我们要好好反省和自省啊!
近些年,各地都开始重视挖掘开发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只要哪个历史名人与本地扯上点关系,只要这个历史名人不像秦桧那样大奸大恶遗臭万年,就可能免不了被拿来做文章。
张维说,一些地方这样做,一是说明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是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区域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充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的人文传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
二是出于经济和商业的需要,利用历史文化名人提高本地的知名度。
三是打名人牌发展旅游业。不论怎样,一个地方历史上出过名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也好,文人墨客也好,思想家科学家也好,甚至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也不论这个人生在此地埋在此地,在这里作过官居住过,曾留下某种遗迹,只要在历史上作出过贡献口碑不是太差,都不失为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都能发挥名人效应。发掘利用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无可厚非,但如果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为炒作而炒作,也往往弄巧成拙,起不到什么好效果。
张维还深情地说,中国文化能否在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关键在于能否归纳和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经验和智慧,同时借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其他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形成适合新时期思维、具有国际视野并能惠及全人类的思想框架。
中西文化“异质论”一直存在,但无论是主张西化,还是主张回归传统的中国人,常常把中国跟欧洲文化的区别说得太过。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很多人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屈辱感被骄傲感所代替,应该是一件好事。不过我听到“独特性”这个词时,还是有一点担心,因为我觉得这个词好像把中西文化描述为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文化。
张维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所以说,中国文化中注入新的西方文化血液,是必然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之所在。
采访结束后,张维老师一直把我送到大路边,一再给我说,感谢你们来采访我,用他的笔名,不要用我的本名,我愿意永远做个最普通的学习者。在当下这个社会,这种人文精神,太让我感到珍贵了,太应当扬弃的国人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