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书法印象

张治国酷爱书法,像热爱生活、热爱工作那样热爱书法,并且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练习书法,这对于一个年轻的企业领导来说,实属不易。近期,他的作品拟结集出版,更是一件值得庆贺之事。

书法和实用书写在其发展史上几乎不分彼此,在实用中,中国书法留下了像《兰亭序》、《祭侄稿》、《韭花帖》、《寒食帖》这样的经典之作,成为中国书法传统的象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人和古人是不可以作简单类比的。古人从小学习书法,他们在识字时就开始接受书法技法、审美教育。今人识字、写字基本以信息交流,记载为主,信息交流及信息记载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的准确性,正所谓差之一毫,谬之千里。然而书法的目的是表现美,虽然也讲准确性,但准确的参照物是美。比如一个横画,写字只要求一眼看去是一个准确的“一”字便达到目的了。书法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除了准确反应“一”的功能之外,还有怎么起笔、怎么行笔、怎么收笔的规定,还有长短粗细的变化,还有方圆藏露的特点、提按顿挫的要求等。这些,古人在识字时都要学习,而且都能熟悉掌握。今天识字没有这些附加条件。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多的规定、这么丰富的变化和这么多有意味的要求。以傅山论书思想为例,进一步探索写字与书法区别。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很多人都以为,楷书工工整整,好识好看就是极好的书法。傅山却认为,如果楷书中缺乏篆隶之意,不管你写的多么漂亮,最终还是世俗的格调。傅山见到一则告示有“初六”二字说,“奇奥不可信”,并且暗暗地琢磨其中的味道;傅山见到“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傅山论述他看到的两种写字结果,都是从书法立场出发进行分析的。“初六”两个字可能写的并不工整,但在自然中表现出的奥妙,难以令人置信。小孩初学写字也一样,傅山肯定不是赞扬小孩写的字多么平齐方整,而是从小孩天性中看到点画组合后“不可合”、“不可拆”、“颠倒疏密”的意趣。为此,傅山感叹说:“才知吾等作字,卑陋揘捉,安足语字中之天!”诚然,连写字与书法的意思尚没弄清楚,哪里知道书法的天机呢?所以我们仅仅看到古人在实用中产生了传统经典是不够的,还要看到今天书法独立为一个艺术门类之后,只有对专业精心研修并卓有成绩者,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经典,对于这一点,治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格外用心,十分刻苦,他给自己学习书法的定位是:取法要高古,格调要传统,意境要出新。

治国作为一名企业领导干部,潜心学习书法有其特殊的情感和意愿,即侧重于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其实,书法艺术和领导艺术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领导艺术重在用人,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一个团队具有高度凝聚力;书法艺术亦然,它强调点画、结体等书法元素的组合,摆兵布阵,使每一个元素都充满活力,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之间谁也离不开谁。领导艺术讲究宏观意识、大局观念,而书法艺术则追求审美的整体性,创作中要求局部服从整体,为了整体美必要时可以牺牲局部的完美型。领导艺术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在矛盾中求得统一,书法艺术把和而不用作为境界标准,在点画的粗细长短,结体大小正侧,墨色的浓淡枯湿的对比中求得和谐。治国在工作中以书法的艺术观,启示自己的领导思维;在书法创作中,以领导艺术影响自己的创作思路,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和人类任何一门艺术一样,遵循的是艺术规律。今天,书法已经成为一个独门的艺术门类,它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化,这一次重大转折对于书法艺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毛笔、宣纸、砚台等已经不是人们日常的书写工具,从而促进了书法艺术与实用书写的分离。这种分离使书法艺术堂堂正正地走入了艺术的殿堂,被国人所尊重,被世人所仰慕,书法艺术像中国人一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书法以艺术的身份传承、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书法艺术民族性特征,我们只有站在艺术的立场,才能充分发挥这个艺术特征的作用,否则,片面夸大书法的外在作用,很可能丧失其特殊艺术形态的功能。应该说,治国是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自觉中走入书法领域的,他对书法艺术的地位有着特殊的理解和诠释。

治国从小在他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至今还常常回忆童年时期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游玩嬉戏外,最难忘的是和他们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这是他对自己书法启蒙阶段的珍惜。他认为,书法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艺术,甚至是神灵,信仰。不错,书法的境界以神采为上,创作入神与欣赏入神应该是统一的,对书法神采的信仰就是对中国书法本体的敬畏。书法可以使我们洞悉先贤的精神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学习书法不仅要熟悉中国书法史,还要了解中国汉字的发展史,更要学习中国历史。学习历史,是为增强现实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发展了,社会对艺术提出了时代性的精神享受需求,这绝不是仅仅继承就能满足的,继承是为了发展和提高。治国像珍惜自己的书法启蒙一样,十分珍惜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治国书法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协副主席)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