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庆阳地区行政公署任职的时候,因文化工作的关系,结识了刚从苏州大学书法专业毕业的张维先生,由于冀东油田张宁的介绍,并成为好友。后因全国石油会战的需要,他到西安的长庆油田工作。虽然时隔多年,但他的温文儒雅仍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人生难免会有坎坷,有的人能更冷静面对,意志坚强;但也有人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张维先生体现的是前者的积极人生。时下他是中国书画艺坛公认的名家、陇东名人,曾为省政协委员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
张维先生出生于镇原县太平镇的一个文化世家,其父张德源育有六子二女,除了大子张淼英年早逝外,其他五个子女皆继承父志,个个学业有成。张宁,现在冀东油田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石油诗人。大弟张旭,现在镇原广播电视局记者,他的书法从小学习张维笔法,在镇原一带很有书名。小妹张强芳,现在庆阳市军分区庆阳水文局专门从事书法研究,从小跟随张维学习书法,20年不间断。特别是小弟张强,1994年镇原中学高中毕业,成绩出众,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现在清华大学做研究工作。张维先生近四十年来,先后在20余家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全国出版专著10余本。在海内外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台湾《华声》称张维为“书法界的奇才”。
追溯张维先生家境,少年时代在镇原县太平镇“太平小学”念书,时任校长鱼淼,给张维任课的班主任有柴庄康山李永明、寇述峰、小湾的许林乾、慕坪东庄的张志公、太平小学的白俊兴、张秋华。十二岁时升入太平中学,时任的两任校长是孟坝镇的范天合、兰庙行政村的兰培宣、临泾乡的寇俊义,班主任有张万子、李治禄、王政琦,孟坝镇刘城村的刘喜龙、柴庄行政村山边的李永和、慕坪东庄的张志龙,老庄行政村陈庄的陈大辉,彭阳的陈宏彬。这些老师一生都为教育事业勤勤恳恳、终于教育、终于学生,为张维梳理了人生的坐标,他们是太平镇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热心学生的爱心人士。
张维先生受家庭及亲缘环境的熏陶,自幼爱好书法。在镇原中学读书时就作了很多楷书、隶书类的作品,有时还由其父张德源寄给沙孟海先生指点;198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陕西教育学院,后入苏州大学书法专业深造。
由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等名师亲授,张维专业突出,全校闻名。美术评论家夏春明在新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初进美院时,他则正是众所周知的沙老高足了,惟见其书画面貌与沙老极为相似,以我们的识见自是分辨不得。”张维的多幅毕业创作被文化部入选出国展出。
可世事难料,在改革开放的特殊年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被市场经济无形的巨大冲击,张维在书法无事可做,在此期间,张维也受过一些委屈,但他无怨无恨,勤奋学习,埋头工作。不能作书法,就搞群众文化工作,后又兼搞摄影,摄制了很多优秀作品,还专门为他举办了“张维摄影展览会”,其中《东海前哨》等两幅风光照被选入“陕西省摄影展”展出。这也为张维以后在书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万象更新,书画艺术又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张维欣喜万分,在城隍殿后院隔出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小间作为书画室。因为楼房下面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故被称为“听市楼”。从此他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专心书法创作。大凡画卷上印有“听市楼”闲章的,均属这一时期创作,后来还选大小画作150余幅举办了“张维书法展”,展示了沙老高足书画卷之风采,轰动古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维于1996年年受聘中国语言函授大学。张维不愿出门,不爱讲话,不去四处交往,只是在西安古城一角默默地读书,回家书法,像一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农人,在书画艺术的田野中勤奋耕作。三十多年来,他先后由中国艺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张维书法选集》、《张维书法》等专辑。己丑年新春,他兴之所至,写就三十本,能令读者于掌心把玩之际与绘者进行心灵的深度沟通,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全国文化界的各大报刊先声夺人,刊登他的书法作品和有关评论文章难以计数。如国外出版的《神州画坛》二00九年第一期,刊登了张仃(原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离休干部,老画家)、张维等五位名家作品,张排名第二,刊登精品画卷九幅,向国外文化界介绍他的作品。
为庆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展览会,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巡回展出。张维之作首列其中。2002年、2008年、2009年在济南市展览馆、曲阜孔庙等地多次举办过他的书法展,规模最大的一次是2002年在山东博物馆举办的“张维书法展”,展出作品达二百余幅。济南军区司令、山西省政协主席和两位副省长到场祝贺致词,出席开幕观众逾千人。
张维的书法在国外也颇有影响。曾于1992年7月——1993年5月在美国、加拿大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和学术交流,被纽约州斯得哥尔摩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兼授书法。
张维家学深厚,师出名门。而他仍十分注重对传统经典的学习。他认为前人在书法尤其是书法创作上的成就极高,写楷书方面,古人的笔墨趣味、画面意境已形成难以逾越的高峰。学传统方知其难,亦知其好。对古人的精华博览旁收,历溯文人书法之传统,故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他学古而不泥古,在他看来,世上万物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变化,在变化中去求新、求真、求实。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唯有躬行实践,与时俱进,审视当代,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走向和对未来的预测。故他走出书室,到山川田野观察山花野草,体验风雨阴晦与风和日丽中花草的不同情态,享受大自然的呼吸。早年他甚喜行书,每当回家探亲,常约书友去庭院、果园写生或观察物形,在《张维书法》画集有三十多幅精品,大都其精心创作。只有深入物理,才能“曲尽物志”,达到“物我交融”,使笔墨更富有个性。他的书法也得益沙孟海先生的教导,他回忆:“沙先生非常注意临帖,他常常说,年纪越大就应该越讲究,越老应该越注重临帖。”去年,他邮寄给我一册《张维书法作品集》,我爱不释手,不知翻阅了几十遍,每页清秀超逸,笔法逼真。笔法线条流畅老练,墨色匹配协调,富有神韵,给人美的享受。据说是他在身体欠佳状态下,买了好多字帖,还创作,于美术馆展出时“好评如潮”。
“清淡超逸,妙趣横生”是张维书法作品又一特点。笔者认为一个成名的书法家,必须是“书法专心,书在文中”。书法与作者的性格、人品密切相连。张维笔下的书法大有不俗的格调,这一方面受益于沙孟海等恩师的严格要求和敬业“防俗”的教导;另一方面也是他注重于自身素质修炼,达到“心静不随流水转,意闲还笑白云飞”的境界,从不把精力放在赚钱和炒作自己上。“清淡超逸”更是他构筑人与人、人与书法和谐的主旨理念的体现。有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看了他的书法后这样评论:“无俗气,功力好,格调高。”而陆抑先生曾托人给他捎来一幅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艺术的莫大肯定。
书画同根同脉。以书入画,弘扬书道,则是张维书画艺术另一大特点。对书法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张维很早就有深刻的认识,还在青年时期,他去沙孟海老师家探望,发现高龄的大师仍在临池不辍,天天习练书法,这使张维深受启发,意识到了书法的抽象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根本促进作用。到西安后,好多学校想请他兼教书法课,这正合其意,真草隶篆样样涉猎,终使自己的书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术报艺术评论家评论他“书风自由,生动活泼,节奏优美,与画面相得益彰,颇有韵致”。所以在观赏他的绘画作品同时,一定要静心赏析他的画中书意,可得到更多审美的愉悦!
张维为人淡泊,正直谦逊,行事低调,不追求“时尚”题材,也不去计较个人名利。为了勉励自己,他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寄予自己的一方方常用闲章上,如“雕虫”、“滴水轩”、“蜗步楼”、“听市楼”、“寸心知得失”等等,有艺术评论家评论说:“从这些印文中明显看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格和远离纷争的大隐大悟之心态”。最后,笔者借用艺术评论家张朝阳先生的一首诗,以祝愿张维老弟艺术之树长青:
挥毫夺得书苑春,
张家笔墨一时新。
纵横涂抹夺造化,
墨彩点点见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