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丢失书法创作的文化功能---彭新国

彭新国艺术网 06/25 17:27

     近几年来,专业报刊和网络媒体对于当下书法文化功能普遍缺失现象的讨论和批评一直都没有间断过,此现象也引起了书坛内外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书法创作应有着更加高远的目标和追求,书写内容应该体现当代的现实生活和书家的内心世界。为此,书法界的一些名家和普通作者也开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2011年10月,借西泠印社建社108周年之机,陈振濂先生精心创作了108件书法艺术作品,举办了“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展览作品以陈振濂教授自撰的可阅读文字为主,配合各种老照片、拓片、印蜕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解读百年浩瀚的西泠印社社史,让观众在阅读书法内容的同时,阅读书法的形式之美。本次展览以其所注重的创新性、所承载的思想性、所表达的艺术性,而成为书法界一次重要的艺术展览盛会,赢得了书坛内外的普遍赞誉。
      值得高兴的是,此后几年来,书家书写自作诗文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上,我们也陆陆续续看到一些书家开始书写自己的诗文,但是这样的作品所占的比例还很小,特别是获奖作品中这样的作品就更少了。就以十届国展为例来说,在本届的52件优秀作品中(4件篆刻和2件刻字作品除外),书家书写自己作品的只有两件,仅占3.8%。当然,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品读当下这些为数不多书写自己诗文的书法作品时,我们常常又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因为在这些作品的文字中,不少内容粗俗、文理不通,特别是一些诗词和对联作品在格律、平仄、押韵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硬伤,因此这些作品常常成为媒体批评的主要对象,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发出 “当代书法家普遍没有文化”这样的感慨。因此在当下书法创作中,诗文创作水平普遍不高成为多数书法家们的软肋,不少书家就常常在书写的内容的选择上产生疑虑和困惑。
      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而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也要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承载书法家的情感。因此,所有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都有责任而且应该用自己的笔墨去反映、记录和表现当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用自己的书法语言去演绎对当今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看法。只有这样,我们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才更加富有生活气息色彩,更富有感染力,才能真正成为最有价值和最有有生命力的艺术。尽管这个美好的愿望现在我们一时可能还无法全面推行,但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唯有这样,我们的书法创作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恢复和加强书法作品应有的文化功能,让书法艺术更多更深入地记录和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应该成为今后书法创作中的一项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的书法家而言,要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国传统诗文素养;要自觉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并积极运用自己的文艺才能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善于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并加以内化,通过各种丰富的审美体验将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提炼加工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同时我们也积极呼吁,各级书协组织要积极改革展览的入选和获奖的评选标准及规则,做到“书写技术”和“书写内容”兼重,尤其对书写作者自创的诗文佳作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做到适当加分,从而积极激励和引导广大书家和书法爱好者重视书写内容,从而逐步改变当代书法创作文化功能缺失的问题。

(原载《中国书画报》,2014年4月2日)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