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三十多年的书法热潮中,展览和比赛对于促进书法艺术的繁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今书坛的多数创作中坚就是直接通过参展获奖脱颖而出的。因此,正如高考之于人才选拔一样,直至今天,除了评奖之外,我们还未能找到更直接有效选拔优秀书法作品的方法和途径。但是,纵观当下的书法评奖活动,其实已明显太多,太过于泛滥了,且在现有的评奖办法和评选机制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统计,2013年仅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性的展览和评奖活动就有近三十场,加上其它机构和组织举办的各级各类评奖活动,其数量多得难以计数。在当今这样轰轰烈烈的书法评奖活动中,不少书家,特别是中青年书家们,一年到头跟着比赛转,似乎所有的创作就是冲着获奖来的,整天只顾着研究展览的风格走向,揣摩评委的审美尚趣,着意于作品的制作和装潢。他们根本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创作得失,思考今后的创作路子,更不用说沉下心来进行各种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加强书外功夫的锤炼,提升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这种“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为获奖来”的现象,不禁让我们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和困惑之中。
但是更加令人忧心的是,近些年来,书坛的展览和评奖活动完完全全没有减缓的迹象,而且愈演愈烈,年年呈上升趋势,几乎达到了“无展不评奖”的境地。因此这些年来书坛显得热闹非凡,涌现出不少的获奖专业户。但是随着评奖活动的频繁举办和获奖作品的快速批量产生,在人们心目中,评奖活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正在急剧下降,获奖作品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在这样频繁的展览评奖活动的推动下,使得当下书坛变得越来越浮躁,到处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思潮;也使得许多书法作者直接把参展获奖、走穴卖字作为终极目的,而对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下过多过滥的评奖活动已经制造了书坛虚假的繁荣。
由此我再次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大家知道,虽然书法创作也需要高超的书写技术,但它属于艺术创造而不是竞技比赛,它根本不需要书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紧张的竞技态势,而是需要营造一种积极良好的艺术氛围,保持一种轻松自适的创作心理状态。因此如果书家仅仅把参加比赛评奖作为检验自己创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必将激发出更高的创作热情,产生更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但如果把参赛获奖当作书法创作的最终的目标,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备战和竞技状态,势必使书家在频繁的展览和比赛中迷失自我、丢失艺术的个性,从而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久而久之必将成为一个没有艺术灵魂,完完全全的写字匠。因此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也是极其危险的,更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必须给当下过热的书法评奖活动降一降温了。作为书法活动的主办单位,特别是中国书协应该率先垂范,对各种书法评奖活动应严格控制,个人认为只保留“兰亭奖”和每届国展的评奖等少数几个奖项就可以了。在评奖的过程中,也要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控制获奖的名额和数量,不要一评就是大几十个。同时要不断改革完善现有的评奖标准和评审机制,尽量做到不让作者有可乘之机,杜绝各种投机取巧和各种不公正、不够合理行为,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权威的书法评奖活动品牌。特别是像“兰亭奖”这样的国家级书法大奖,更应该通过公正、完善的评奖活动,发现和挖掘出具有深厚创作实力、有独特风格面貌、有文化底蕴和内涵,为群众普遍认可的优秀作品,使之成为今后书坛书法创作和书法评奖活动的方向标,提升获奖作品的艺术含金量和群众认可度,提高书法评奖的公信度和权威性。
(原载《书法》杂志,2014年11期;《中国书画报》,2014年第7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