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止,无事。独自一人闲逛书画市场。转至一处,见匾额"友和轩"聚川先生题,于是驻足停留,入内观看。是一画廊,名叫张友和的画家,山水花鸟很是不错。又见堂内有"书画同源"的横幅,落款"友和先生雅属,聚川"。一看便知是聚川先生的作品。便问店家,"这‘友和轩’匾是聚川先生题的字!"女店家脸上颇为自豪,"我家里人和聚川先生是老乡。"我说,"聚川先生是我的恩师……她甚为亲切,聊了起来……
"哎,可惜,老人家去了,……
"什么?"我惊愕地问。
她说,"就在上个月……94岁……
我脑海中只浮现着先生老太龙钟的身影,虽然当时已经九十高龄,听力不佳,但身体状况尚可,上午在家,下午间或到古玩市场他的展厅转转,与友人谈书论道,喝茶聊天,甚为适意。师母是上海人,也是支援大西北到的兰州,比我父亲要早一年,说来另多了一份情结。我每次去,都是先电话预约的。回想老人家率真温润,一如其字,中正清源,端庄秀雅。他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但以正书为主。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当为"魏隶体"和"褚楷",一个是厚拙沉凝,一个是端秀飘逸,显示出他笔墨表达中兼有端朴和浪漫的不同情怀。
先生用笔极为讲究,创作一丝不苟。记得上大学第一次到他家拜访时,先生住校园内一橦二层楼房一楼,房虽不大,但整个客厅就是先生的书房,一架书典,一大画案,文房四宝尤为考究,印象最深的当属那张挂满满的书法作品,篆书四吊屏,是先生的作品,那行草中堂,看颜色,当是前人大家的作品,酣畅淋漓,疏密有致,其中,一竖长撇,笔力雄健,似一泻千里,先生给我讲解好长时间。那墙角,几张报纸凉在地上,纸上是用大笔蘸红粘土水写的榜书大字。先生对我说,给人写大字,先得酝酿,然后试写,琢磨,决不可即兴而为、一挥了之。先生悉心给我讲授榜书用笔,如何藏锋入笔、逆锋行笔,转锋收笔,书写用墨与书写节奏,以及大字与小字的不同,并给我示范。我最喜欢的当是精美娟秀的褚体中楷,写在报纸上半页纸,我带回来观赏了好些天,这倒对我后来学褚受益非浅。尽管我当时学颜楷,还不懂得书法线条的韵律与节奏,但今日,仍深感先生的启蒙教诲。
往事已矣!两年未曾谋面,先生竟已撒手人寰,驾鹤仙去,而留给我们的,只有他无数的书法作品。正可谓:
字如其人竹性一生,
人如其字死而不亡。
2015年6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