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安县籍古今名人

固安墨聚斋 07/14 21:16

西汉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固安一带)人。汉文帝时任博士,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即位,招为贤良文学之士传授《诗经》。当时天下传诗者只有鲁、齐与韩婴三家。韩婴学识渊博,推究诗人之意,著《韩故》36卷,《韩诗内传》4卷,《韩诗外传》6卷,《韩说》41卷,流传甚广。燕赵间好诗者多以韩说为正宗。韩婴还精通《易经》。其人精悍,处事分明,曾与董仲舒辩论于汉武帝前,董仲舒终不能将其难倒。

 

三国   

刘放(?250),字子弃,方城(今固安)人。汉广阳顺王之子西乡侯刘宏后裔。郡举孝廉,时逢乱世,曾游说渔阳王刘松,后跟随曹操,深得器重,参司空军事。魏文帝曹丕即位(220),任中书监,赐爵关内侯。文帝三年(222),进爵为魏寿亭侯。魏明帝时尤受重用,进爵西乡侯,不久进爵左乡侯。刘放善写檄文,三代帝王的诏令多为其所作。景初二年(238),因平定辽东进爵为方城侯。齐王正始元年(240)为左光禄大夫,六年(245)转骠骑大将军。嘉平二年(250)逝世,谥号敬。其子刘正于咸熙年中封为方城子。

 

张华(232300),字茂先,方城(今固安县)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牧羊为生。同郡卢钦与其接触后甚为器重。同乡刘放以张华为奇才,将女儿许配为妻。张华学业优良,博览群书,图纬方技之书莫不一一详览。未出名时著《鹪鹩赋》,陈留阮籍见后赞叹说:“王佐之才也!”由此名声大振。郡守鲜于嗣举荐其为太常博士。卢钦向晋文帝推荐,授佐著作郎,升迁为长史兼中书郎。晋武帝时官拜黄门侍御,封关内侯,后拜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因平吴有功,进爵为广武县侯。晋惠帝以其为太子少傅,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因辅佐朝廷有功,进封壮武郡公,数年后为司空领著作。后因赵王司马伦废贾后之事,遭牵连遇害,年69岁。著有《博物志》10卷和《异物志》、《列异传》、《禽经注》、《乾象录》等作品。

 

南朝·梁

张弘策,字真简,方城(今固安)人。随梁武帝西征,为辅国将军,迁卫尉卿。天监初加洮阳县侯。尽忠奉上,所能为者无不为。重友情,惜人才,尽力提拔举荐。东昏余党孙文明作乱,张弘策于卫尉府被杀害,年47岁,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追谥为愍。

 

张缅,字元长,张弘策之子。天监元年(502)袭洮阳县侯。18岁出任淮南太守。梁武帝因其年少,恐对政事不熟,取其文书审阅,见审断处理十分恰当,甚为赞赏。徐勉推荐为殿中郎,出任武陵太守,拜太子洗马中舍人,迁豫章内史。张缅施行德政,官民称善。梁武帝令人画张缅像悬挂于台省,以鞭策激励官员。后迁侍中未任逝世,诏赠侍中加贞威将军。

 

张缵(499549),宇伯绪,张缅三弟。以梁武帝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为秘书郎时固求不徙,遍览阁内图书。数年后迁为太子舍人。23岁迁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出任吴兴太守。其治理政务省烦琐,求清静,民吏皆得其便。梁武帝手诏称其为“外氏英华,朝中领袖,张华以后名冠范阳(含今固安)之人”。迁湘州刺史,途中作《南征赋》。后授领军,改平北将军,雍州刺史。为岳阳王萧登所害。谥号简宪。著作有《鸿宝》100卷、《文集》20卷。是南朝梁著名文学家。

 

张绾,字孝卿,张缵四弟。以才高口辩驰名。初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后又迁国子博士,北中郎长史,兰陵太守,员外郎散骑常侍,御史中丞,豫章内史。安成人刘敬官依仗妖道叛乱,犯豫章,张绾修城设防,旬月间平复叛乱。复为御史中丞,又为宪司,弹劾人等无所避,迁吏部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公元557年,梁朝灭亡,江陵陷落,朝中大臣被俘入关,独张绾因病获免,后卒于江陵。

 

释靖嵩《5376l4),固安人,隋朝高僧,俗姓张。15岁出家,神气俊越,抱负不凡,屡投名师,解难质疑,探求深奥玄学。深得琅玡王器重,但因河东摒弃释教,于是南下江左,隋开皇十年(590)北还。撰写了《摄论疏》6卷、《杂心疏》5卷,以及《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元义并传于世。释靖嵩生平酷爱文史,喜诗颂,工篆隶。大业十年(614)卒于彭城,年78岁。

 

张知謇(634713),字匪躬,固安人。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通晓吏治,清高耿介有操守,公卿争相引重。调露年间,张知謇任监察御史。查询经历十一州刺史,所到极有威严。武则天降玺书慰问。武则天万岁通天(696697)年中,张知謇自德州刺史入朝廷人事登记。武后因其相貌堂堂而惊异,称知謇兄弟的相貌和才能堪称两绝。中宗复位,拜知謇左卫将军加云麾将军,封范阳郡公。历任东都副留守,左右羽林大将军,同华州刺史、大理寺卿。开元元年(713)卒。张知謇聪敏,颇具高风,对于钻营利禄或不才之人冒居其位者视之若仇。教育子孙:经不明不得举家法。

 

张柬之,字孟将,祖籍固安县。进士,永昌元年(689)应试贤良台对策,千余人中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博学深厚,能断大事。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狄仁杰谓武后:荆州长史张柬之,宰相之才也。诏为洛州司马,迁秋官侍郎。姚崇为灵武军使,推荐张柬之:才堪大用。拜为凤阁鸾台平章事,进风阁侍郎。后擢为天官尚书同风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汉阳郡王。后为武三思罗织罪名加以陷害,贬为新州司马,愤然辞世,年82岁。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固安县。唐永昌年间策贤良方正,获第一名,授太子校书。魏元忠为相时,三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一总戎于幽并二州。唐兴以后朝中上下无人匹敌。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宗昌欲诬陷秉性忠直的魏元忠,以商官厚禄策动张说,以证其谋反。廷对时,张说大呼:“元忠实不反,此是易之诬构!”武则天大怒:“张说反复小人,宜一并治罪。”遂流放钦州。中宗复位后,召为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有人欲谋害太子李隆基,张说力谏以太子监国,以固其位。玄宗即位后,张说以谋划镇压太平公主之功进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因与姚崇不睦,罢为相州刺史,徙岳州。后复为中书令、尚书右丞相。开元十七年(729)迁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玄宗十分欣赏张说的政治才能,军国大事每与其商讨,被贬时也多次登门造访,以询治国之道。开元十八年(730)卒,谥号“文贞”,玄宗亲制神道碑文。

张说擅辞文,尤长于碑志,唐代无人能及。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颞并称“燕许大手笔”。亦长于诗,天下词人,都喜讽诵。谪岳州后,其诗文愈加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著有《张燕公集》30卷。《全唐诗》收其诗5卷,计355首,另收词6首。

 

宁鉴(?1104),字晦之,固安人。举进士,历任著作佐郎、顺州军事判官、大理评事、中京内省判官、秘书郎、秦州乐康令、平州掌书记、朔州观察判官、敦睦弘义延昌宫判官、加太子洗马。因上奏深得辽道宗(10551100);器重,任枢密院令史、加尚书户部郎中。天祚帝(11011125)中,奉诏覆张孝杰狱。授枢密户房主事,迁左司郎中,又转兵房承旨、加少府少监。后因接待宋朝使臣,出任忠顺军节度副使,深得民心。乾统四年(1104)病逝于官署。

 

李天翼,字辅之,金贞祐二年进士。才高学博,礼节周密,交久愈善。历任荥阳、长社、开封三县令,政绩卓著。迁右警巡使。著名诗人元好问写信向朝廷推荐说:“固安李天翼,天民之秀。于世当有大用。”后因操行奇异,与世不合,遭人陷害,死于非命。屈死之日,众人流涕。遗著甚多。

 

王复,字初阳,固安县沙垡人。裕州同知王骐之子。三岁丧母,成人后待继母甚孝。天性宽厚,沉静寡言,气宇磊落,庄重有威,博学强记,不乐游戏。正统六年(1441)举乡书,七年登进士第,九年授刑科给事中,十年升通政使司左参议。景泰初,蒙古也先拥英宗入关,邀大臣迎驾。王复奋然请往,乃迁右通政。也先令左右持刀胁迫,并提出若干事情进行责难。王复反复辩论,威武不屈。事后升左通政。天顺后历兵部左侍郎、尚书,调工部,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太子少保。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号庄简。明史有传。

 

王宇,字德周,号溪山,陕西西安人。弘治壬子(1492)中举,正德丙寅(1506)任四川仁寿县令,甲戌(1514)任固安知县。县城颓废近乎乌有,王公主持筑城,工财物料现行筹措,亲自督阵。虽有怨言,不为所动,持之以恒,数月完工。后为顺天府通判,升德州知州,58岁卒于任上。

 

杨维聪(14901550),字达甫,固安城内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其父杨和为成化丙午科举人,任国子监学正,平生不务积蓄,惟严于教子。维聪自幼入塾读书,学习刻苦。正德十四年以解元(乡试第二名)中举,十六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嘉靖初,因与舒芬、杨稹等人共同反对明世宗朱厚熜尊生父为皇考,受廷杖,外调为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九年,任河南学正。十二年(1533)转山东布政司参政(从三品)。次年升山西布政右使(从二品),十五年(1536)转山东布政左使(从二品),十七年授南京光禄寺卿,十八年转任太仆寺卿。维聪弟兄三人,其兄维杰为嘉靖丙戌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其弟维诚为举人。此类家庭在北方读书人中甚少。明代状元89名,河北共两名,维聪即为其一。明代状元中,进入高官阶层(三品以上)者共41人,占总数之46.07%;当过地方官者不多,似杨维聪这样长期当地方官且位至布政使(相当于今之省长)者更是绝无仅有。

 

高澄,字肃卿,别号东玉,固安人。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第,出使琉球,会其国王,圆满完成使命。晋升尚宝司丞,历任光禄少卿,太仆少卿,光禄卿。革除积弊,卓有成效。晋升右副都御使,奉玺书巡抚河南。当时宗藩益盛,赋役繁重,民多逃亡。高澄压缩国库开支以调节财政匮乏,免除过重之赋役以召集流亡百姓,终使凋弊局面有所改观。59岁病逝于任上。

 

傅好礼(?1613),字伯恭,固安县马庆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授泾县知县。提升云南、山东等道御史。万历十四年入朝为监察御史。上疏提出六条意见:通上下,诛奸欺,节宫宴,停内操,止山林行幸,罢外戚世封。语颇剀切,为人所不敢言。巡按浙江时,自行决定发放库银漕米赈济饥民,百姓一致称颂。改按山东时,弹劾不法官吏,朝野为之震动。后以病归,迁光禄寺少卿,再迁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升太常寺卿。此时税使四出,天下为之骚然。好礼于二十六年上疏极言其害,奏折呈入四日未见回音,又持疏跪伏文华门请求面对,左右扶持三日不起。神宗震怒,传旨降官,调为广昌县典史。大小诸臣,交相疏救,神宗一一斥责,并手书傅好礼之名于翻屏之上,以示不复再用。不久,傅好礼请长假回归故里,家居15年卒。天启中,吏部为之请谥,得赠太常寺卿。明史有传。

 

郭光复(?-1616),固安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历任扬州知府、淮徐兵备副使、山西右参政,调宁武道升左布政。四十二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中巡抚辽东,四十四年以身徇职。明神宗特颁旨,称郭光复“尽瘁卫边,忠劳可悯”,准予祭葬,追赠兵部左侍郎。崇祯三年加赠正义大夫。

 

杜之秩,字振衡,固安县马庄人。自幼入官为太监。明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李白成率农民军自山西进逼北京,宁远总兵唐通入援居庸关,明帝命杜之秩为监军共同守关。闯王军长驱关下,之秩首议投附,唐通遂开关迎降,农民军不折一兵占据险关,直叩京门。闯王命杜之秩与杜勋入城游说明帝。内监王承恩欲杀杜之秩,以坚定守城将士之心,被明帝制止。杜之秩又与守城太监曹化淳密谋,献彰义门迎农民军人城,城因此而破。杜之秩死后葬于原籍。新中国成立时其房基旧址尚在。独流李姓人家存杜之秩庄基契约一张。

 

   

于成龙(16381700),清汉军镶黄旗人,字振甲,谥号襄勤,祖居辽东盖州,顺治十年(1653)16岁时隧父迁至固安县南房上村。康熙初授乐亭知县,因政绩卓著,才华超群,刚直不阿,累升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河道总督。三十三年召诣京师,主持运河通州峄县段、黄河荥泽砀山段各堤加固工程,对黄河洪淤主张疏浚河口,引泄积水。康熙三十五、三十六年两度为御驾征讨噶尔丹部大军督运粮草,声威显赫。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奉诏主持浑河治理,废故漕,掘新道,加固堤防,竣工后河水畅流无阻,京畿免受水患数十年,康熙赐河名为“永定河”。当年冬逢黄淮两河颓败不堪,河督告缺,奉命前往主持大局。三十九年病逝于淮署衙门,享年63岁。清史有传。

 

王普(17271799),字德辉,小集人。自幼习拳练武,粗读兵书。清乾隆六年(1741)任永定河外委,不久补把总。因河决堤而落职。投江南营;代理天妃闸闸官事务。历任江南副总河、山东总河左营把总、中营把总、济宁卫南汛河常印千总、黄运河营守备、济宁城守营都司、河标右营游击、山东抚标参将、文登营副将。后山东王伦起义,连续攻古寿张、临清等地,守军无一能战,皆败退而去。九月初,山东巡抚徐绩自东昌发六百里檄文急召王普赴鲁御敌。王普昼夜兼程,与义军战于临清周家店,因其武功出众,加之对朝廷愚忠,袒膊上阵,身先士卒,自晨至夕,杀人无数,终使义军撤退,被升用参将。与朝廷援兵一道,大战义军于临清等地,连拔数城,义军骨干不得已藏于民间。王普又日侦夜捕,王伦起义终告失败。王普奉特旨补授河东河标副将,历任十载。四十九年授河南、河北两镇总兵。任后治军严明,操练得体,对地方剿抚兼施,军政肃然,颇得朝廷赏识。当年十月入京都受到乾隆召见。五十五年入朝参加乾隆八十寿典,皇帝倍赏有加。五十七年上本乞请卸职。嘉庆四年(1799)病逝,年73岁。

 

蒋攸铦(?1830),字砺堂。原籍辽东襄平,迁入固安县南房上村至蒋攸铦为第六代。自幼聪颖,13岁为诸生,18岁顺天乡试中举,19岁成进。嘉庆元年(1796)督广西学政。十一年迁江西按察使,次年又迁云南布政使,十四年擢江苏趣抚,十六年任两广总督,二十二年调四川总督。道光二年为刑部尚书,三年授直隶总督,四年拜协办大学士,六年晋升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七年授两江总督,十年因盐枭事件受到牵连,降为侍郎,召入京都,病逝于旅途。蒋攸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与人晤一面或谈片语几十年记忆不爽。为政清明而不苛刻,扬厉中外之长,政声卓著。平生以培植人才为己任,受其推荐扶持者诸如唐仲冕、严如煜、刘清、赵慎畛、陶澍、林则徐等。著有《绳枻齐诗集》。清史有传。

 

杨承湛,字阆仙,固安人。幼年家贫,发奋读书。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任江苏南江知县。南江滨海,西连申江,干河要工为闸港,潮汐往来,岁久淤垫成灾。杨承湛到任后,筹资兴工,历50余日疏浚干河三千数百丈,深广逾昔,使当地居民免遭梅雨漂泊之苦。庚寅年(1830)升海门同知,因父丧北归。乡人思之,绘鹤南飞图,赋诗赓和,承湛和之韵,有“北向哀鸿方戢影,南飞孤鹤尚祈年”句。后调苏州府海防同知,因平息青浦百姓以漕聚斗而政绩卓然,历任川沙同知、常州松江知府、江宁知府。65岁逝世。

 

刘灿,字焕章,南小营人。一生洁高自好,不流于时俗,尤其乐于施与,家境不佳时也毫不吝啬。因治家有法,晚年家境稍显丰裕,每遇乡邻遭难,更加勤于资给。咸丰九年(1859)捐巨资助本县创修方城书院。

 

游智开,字子代,湖南新化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光绪六年(1880)任永定河道。廉洁自律,勤政爱民。捐资修葺文庙,购置祭器。与学官一起勉励学生端正品行,陶冶情操。生活节俭,布衣粗食,教育子弟自行动手操持家务。对僚属亦以节约、廉俭相约束。城内有一哑巴姓徐,靠乞讨供养母亲。游公可怜其贫,赞许其孝,捐钱数百缗(千文)存于商号,按月支息以养其母。又捐资设义塾以教贫困子弟。整顿河防,消除积弊,成为河臣中之佼佼者。著有《藏园诗钞》,朝鲜使臣卞吉云为之刊行于世。

 

毛庆蕃,字实君,江西丰城人,同治癸酉(1873)举人,光绪己丑(1889)进士。以名儒担任永定河道,为历来河臣之冠。每至汛期,亲赴两岸昼夜巡逻,带领督促人夫防堵险要。在任数年,河无决口。长于科学文化,注重人才培养。后升任直隶布政使,在省署设储才馆,各县学业精深者均延请招揽到署内,进行深造和量才选用。固安县刘峙、万煦、韦炳文、王尚义、曹树殷、贾延琳等人齐集储才馆。毛公每有闲暇即联系自身经历,与众人研究经济之学。一时人才济济,多有成名者。  

 

墨光明(18151889),字月塘,南赵各庄人。幼读诗书,18岁入霸州州学,专心攻读明、清各名家文章,精选评识,抄录成册,文学造诣颇深。他性格刚直,心地善良,处事严谨,然屡试不胄。23岁后遂放弃仕途,以教书为业。1840年京南诸县霍乱肆行,至使数万人丧命,他很受震动,乃利用教书闲暇潜心钻研医术,遍访名医,广集民间秘方,治愈大量病人。1865年后开始集毕生所学和从医经验,编纂完成《医学精要》十册,几十万字,概脉候、方剂、针灸、奇剂、秘方之大全。惜已大部分失散,只有《针灸秘要》及《经验方剂》两册留传于世。

 

现代与当代

李芳园(18481919),字香圃,李外河村人。少年从学私塾、县学。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拔贡生,世称李明经。品德严整,行合礼法,待人谦诚,推崇义理、心理之学,精通子平星相诸术。早年,在本村开设塾馆,传授蒙学、经史等,后终成名冠全县的塾师。光绪二十九年,负责县内地方学务。在康梁变法的影响下,改革旧学制,创办新学堂。因陋就简,勤俭办学,求实育人。光绪三十二年出任固安劝学所总董。宣统元年(1909)在直隶布政使毛庆蕃致力雅荐下,赴日本考察教育。因积劳成疾,肢体瘫痪,民国8(1919)病逝家中;享年72岁。时民国政府总统曹锟曾亲题“义声载道”四字以示褒扬。

 

魏联芳(18571907),字菊峰,林城铺人。幼时家贫,随父就读乡里,虽食粝衣楼,但刻苦读书,勤勉有加,异于同龄人。其文笔蜚声乡里,然屡试不第,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50岁时才被录为优等贡生。后以事府库经历分发到奉天,51岁逝于奉天寓所。著作有《固安物产志》二卷,笔记一册,付印于世。

 

高润生,字荨波,渠沟村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进士,庚寅年(1890)补行殿试授翰林院检讨,本县俗称高翰林。后由国史馆纂修转升江南道监察御史。为官刚正,不避权贵,曾先后弹劾亲王、贝勒御道驰马有失臣子之礼,庆亲王奕劻卖官纳贿等,刚直之声震莉朝野。清亡后,寓北京闭户著书,著有《尔雅谷名考》,1915年刊印行世。

 

刘树勋(18481920),字子猷,沙河口人。幼年应童子试入塾学习,后因家贫辍学事耕,仍坚持自学,常于农暇在垄上诵读诗书。不久奉父母之命先赴新城,再至保定莲池就学于王仲三。三年后返归故里开设学堂,收徒施教达数百人。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专攻程朱之学。庚子年八国联军入犯北京后国势渐微,树勋忧国虑民,伏案疾书陈述利害,但对于衰落的满清王朝丝毫无补。民国9年抱憾去世,时年73岁。著有《诗经评释解颐》4卷、《纲鉴提要录》8卷。

 

万执枢(18661928),字襄宸,万家庄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以后不再参加会试,从天津直隶书局购得几千卷经史文集,闭门读书,不问世事。万执枢自幼聪颖,性情爽快,说古今,话家常,谈笑风生,文近韩、欧,诗似商隐,乡人称其为“风流才子”。他的生活年代正值清末,国势衰危,列强蚕食,蒿目时艰,常写诗寄愤,抒发情怀。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下令选派地方优秀人员赴日本考察新政,其弟万执机(镜愚)被荐参加,万执枢命子万炬(晦初)随行,回国时从日本购买铁轮织布机一台,风琴一架,望远镜、几何绘图仪器等。足见其家庭开明、维新。19287月,北伐军进到京郊,奉军和孙传芳之败兵由霸县退到固安,沿途劫掠,万执枢忧国虑家,染病卧床,不幸病逝,终年63岁。

 

徐元善,字性初,安徽当涂人,拔贡生。民国5(1916)任固安知县。廉洁爱民,清而不刻。处理案件,能公允评判是非曲直,使得原被告双方均能认可而无怨言。由于战乱和水灾,当时固安已是地瘠民贫,而民国所定租地升科粮数额颇高,民众负担沉重。徐公询知此事,召集境内知名人士奔走于上峰大吏,提出将升科地每亩四分粮减去一半。几经挫折,几经驳斥,终得批复。民国9(1920)直皖战争爆发,固安为双方接触焦点,本地平添无穷压力。徐公不得已日夜奔波,竭力应付,竟致忧劳而卒。

 

贾廷琳(18821932),字君玉,南赵各庄人。清光绪丙午(1906)科优贡生,祖父为儒医兼精的贾光明。廷琳敏而好学,才识渊博,家中藏书颇多,喜著述史志诗文,世称贾明经,为清末民初县内著名文士。光绪三十年(1904)夏,永定河道毛庆蕃(字实君)来固就任,遍询人才,以廷琳性近好学善读,结为师友之交。后随毛公至保定、移江苏、转甘肃,历经数省附随陪任,逾十年之久,路行万里,视野大开,学识广进。民国6(1917),廷琳结束游学陪任生涯,在纪家营寇家任家馆儒师。次年被邀聘为徐世昌总统府幕宾(这是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第一年),曾参与中英关于中印边界谈判事宜。民国11(1922)随徐世昌离开总统府寓居天津,以儒学经史文赋诗词传授徐氏子侄。传业之余,得以饱览徐府大量书籍、碑帖及名家书画,并有机会与社会名流梁启超、刘承干、朱益藩、潘龄皋等人结识。数年后,返归故里,辟识书屋,取名“无闷斋”,专心治学撰志。民国21(1932)病逝。终年51岁。他用近20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编撰《固安文献志》20卷、《明清两代遗闻》、《永霸掌故汇编》:《固安县志》、《无闷斋诗文集》等著作书稿,达数百万字。《固安文献志》得县知事谢仲鲁推重,视为珍奇,筹措巨资,于民国17年刊印问世。

 

曹树殷,字研斋,又字伯甄,中公由村人。自幼聪颖,才识过人,读书有一目数行之能,行文有数千言顷刻立就之奇,乡里皆以才子称之。15岁时应县试,县令谢裕楷(18891890)以其为奇才(称“翰苑之才也!)录为第一。次年食廪饩,以高给谏荨波游学,日见长进。光绪癸卯年(1903)中举。时逢丰城毛庆蕃任永定河道,见之惊喜,资助其赴日本游学。后毛公升调藩署,又招至保定储才馆深造。1908年左右先后任顺天中学、农林中学、直隶保定优级师范、藩署法正等校教习。民国3(1914)考取第三届知事,5年任江西省莲花知县。10年调任九江知县,旋复原任,计任知县十余年。19年冬,蒙固安县长贾宝勋邀请续修县志,不久,又为冀()主席王树常聘为通志馆总纂。工作闲暇以诗画自娱,晚年尤精草书,人皆以其手迹为宝。63岁去世。著有《则庐诗文稿》、《琴水诗存》、《金芙蓉馆集》等作品。

 

王尚义,字裕斋,大杨先务人。清光绪丙午(1906)科优贡生,赴日本留学于东京弘文学院。一生勤奋好学,醉心于教育事业,世称王明经,与本县名士贾廷琳(君玉)为同年同学。曾任本县教育局长兼修志局长。王幼时好学,清光绪年间,江西丰城人毛庆蕃任永定河道时,王尚义与学友贾廷琳、魏联芳为本县儒士李芳园荐于道署,常聆听毛公教诲。后毛庆蕃擢任直隶布政史,于藩署设储才馆,电招王尚义等十余人去深造。后因清朝灭亡,功名不就,遂一心奉学。民国21(1932)前后,接任本县教育局长兼修志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固安陷落,王以不朽之爱国之心,在日伪淫威下仗义直抒,续写了《固安县志》(1942年出版),其中有关于日军侵略固安的详细记载,足见其民族铮骨。

 

客汉卿,字锡之,独流村人,宣统年间(1910前后)贡生,曾任本县参事。性情侠义,乐于助教,积极推行新式教育,在本村创立完全小学校一处,并出私资补助。

 

蒋鸿遇(18841929),字静庵,南房上村人,西北军将领。他出身官佐世家,少年聪颖,崇文尚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学于保定“北洋协和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攻读第一期骑兵科。毕业后留校任军事教官。民国元年(1912)南下云南投奔蔡锷,任骑兵营长,与蔡以棋交友,过往甚密。“民元革命”后,经人介绍参加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因其机警干练,足智多谋,韬略尤远在一般人之上,授参谋长之职,在官兵中颇孚众望,人称“二萧何”。讨袁战争中,身为袁世凯系属部队的蒋鸿遇,秉承冯意,暗走两军,充当信使,联蔡锷,倒陈宦(四川督军),促成四川独立,粉碎了袁世凯的窃国复辟美梦。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以后,蒋鸿遇奉冯玉祥令编练“补充团”,使万人之众的补充团成为一支能攻善守的劲旅。后在吴佩孚迫冯北归中,巧施“金蝉脱壳”妙计,趁山海关吃紧,吴部主力尽调前方之有利时机,暗征军车,并将被扣三个混成旅悉换准予冯带走的第十一师旗号,从113日晚至次日中午,冯玉祥所属部队全部开出河南,为冯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使其得以壮大实力,拥兵北京,挥戈朝政,推倒曹锟贿选政府,击散清室小朝廷。段祺瑞执政后,19258月授冯玉祥为甘肃督办,冯接受蒋鸿遇“进军甘肃,进可攻,退可守,与热察绥陕连成一片,则成西北半壁天下”之计,得以谋到甘肃的偌大地盘,使察绥甘以及京畿地区联成一片,统归西北军的控制之下。   

19264月,吴佩孚联合奉军、晋军、直鲁联军各系军阀对已宣布下野并赴苏联考察的冯玉祥属西北军开始总攻击,群龙无首的西北军溃入甘肃。在这次退却中,蒋鸿遇在大同遇险受伤,于1929年病逝西安,终年45岁左右。

蒋鸿遇生前著有《国民军二十年奋斗史》(二集)一书,详尽地记述了国民军的发展历程。

 

萧海波(1863~1954),独流村人。自幼酷爱武术,终生研习八卦掌,武功精纯,世称铁掌,成为八卦掌的一个分支。

萧海波幼年时与同乡郭允一同从师习武。1876年在屈家营拜“燕子李”李振清(霸县人)为师,专习八卦掌。1881年,奉师命赴河南寻找李的师父,未果,辗转至北京,偶遇温县陈仆,引荐至热河红莲寺,受业于红莲长老,学艺8年,练成了上乘的朱砂掌。1888年艺成下山,进清庄王府任拳师,将八卦掌由民间传入朝廷。期间结识了张长祯、马维祺、程廷华等武林高手,相互说手论艺。1930年,受盟友张占魁之邀来到天津,创立了天津第一国术馆,广泛传播了萧氏八卦的诸种技艺,培养了卢忠仁、陈家泰等一批亲传弟子。1944年从天津回归故里,继续传艺,颐养天年。1954211日,无疾而终。

萧氏八卦手法上为阴阳掌,步法为阴阳摆扣,讲究身法四正,注重培养和锤炼人的先天力。

 

李乃鑫(18761955),南赵各庄村人。青年时期靠租种土地、打工和织带子为生。30多岁后,因其亲属患恶疮而死,便立志学医,遍访名师,勤研医术,擅治各种疮疽及外伤。他医德高尚,志在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在5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治愈患者不计其数,声望颇高。原民国总统徐世昌为其两书匾额,一为“妙手回春,道守南阳”,一为“术参元化,医道卓著”。1941年,本村刘恩甲头骨受重伤,头皮开裂34寸,经他手术后用止血散和膏药施治,十几天即转危为安,且未留后遗症。日伪时期济南人张兰造,因日本人抓华工被狼狗咬得遍体鳞伤,死里逃生后倒卧在南赵各庄村头,李乃鑫得知后将其背回家中,精心调治,病愈后又赠棉衣、药品足够的干粮送他上路。以后张兰造来信致谢,称李为“活神仙大爷”。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他的家乡,杀害了他的哥哥和侄子,他也受了重伤。他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子弟兵的热爱,不顾年迈伤重,来往于霸州和贾合村、杨岔河、雄县的板家窝、八洋庄一带,为八路军救治伤员。1947年他还凭自己的声望只身找到永清县杨迁务岗楼,救出被抓的干部群众。抗战后期又先后送自己的长女和三女参加了革命工作。

 

刘志清(1887~1986),固安县南关人,龙行武术宗师。其父原在天津开首饰铺,因火灾迁居固安。当地练武成风,志清八九岁时,已掌握一些拳术套路。义和团运动中,年14岁即随大哥、三哥加入义和团。曾参加廊坊抗击八国联军之役。激战中几处负伤,三哥赶来抢救,被敌杀死。此后立志钻研武术,保家卫国,抗暴御侮,曾先后拜名师习形意八卦、形意拳、通臂拳,博采众家之长。1922年在固安师范讲习武术。1924年任永定河河务局武术教师。1925年冬参加冯玉祥之国民一军,任卫队团武术教官,期间,结识了著名武术家孙禄堂,相互切磋,获益匪浅。后部队移驻五台山,拜铁林寺长老峰青大师习龙行三掌,尽得其传。1927年夏被迫离开国民军,赴关东投入东北军海军。“九·一八”事变后,在哈尔滨做小生意,惩治邪恶,保护良善之民。新中国成立后,深感武林门户之别、派别之见根深蒂固,他鲜明提出“存门类之别,除门户之见”,倡导“既要独树一帜,又不排斥别家”的思想。集几十年之武功,荟萃诸家之精华,创编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术新门派——龙行武术,刘志清被誉为“龙行之父”。以毕生心血编著了《龙行剑》、《龙行对剑》、《龙行刀》、《龙行双剑》等。1979年、1980年先后在南宁、太原全国武术会上获表演一等奖。197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多组表演镜头。曾任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武术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学院武协主席。1986年病逝,终年100岁。

 

于潮海(18901977),字伯泉,褚家营村人,因其行医多以银针一根,且效果极神,人送绰号“于一针”。于一针青年时期,适逢国衰民苦,为拯救被病魔折磨的同胞,立志学医,遂拜在相公庄宁老先生门下,精研歧黄之术,学者上进,授者倾心,仅三年时间即能独立主方治病。于的中医理论造诣颇深,行医中强调对病理的研究,以其对伤寒病疗治的见解可见一斑,他认为,治疗伤寒病要“用医功之气,调理脏腑,使周身血脉流通,促患者发汗,乃至大汗淋漓,方能祛寒除热,解表而清内”。针对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贫匮状况,对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情有独钟,潜心研究,终成一绝。他的行针与众不同,无论何病每用一根银针,刺人患者穴位,捻动银针至患者有针感(或麻、或热等),再起针刺其它穴位,这其中技术要求极高,一是取针要准,首刺穴位必须是人体气脉被阻的关键穴位;二是角度适宜,必须扎准穴位;三是送针到位,深浅适中。就是靠着一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于一针的针灸技术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1932年,华北地区霍乱横行,传播之快、范围之广、死亡率之高,骇人听闻。当时因为缺少特效药,一时间,村村有哭声,天天见新坟。于先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一针下去,立即见效。堪称一绝,于一针的名号传遍固安及永清、霸县、涿州、新城等地。于先生技艺高超,医德高尚,谦谨待人,尊重同行,在医界享有盛名。后来,于先生因丧子(不治之症)而毅然离家,到天津去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医疗协会,进中医院,更为他精研中医理论,发挥一技之长提供了用武之地,在天津享有声望。1977年病逝于天津,终年88岁。

 

郭孟申(18911973),字子平,张村人,艺名郭快手。12岁拜刘宝珍为师学习八卦,长达18年。并拜张占魁、马义堂为师,习形意拳。向杨氏太极第三代嫡传杨澄甫求教太极拳。1922年,随形意拳名家朱国福赴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从事武术活动。南京国术馆成立后,任八卦教练。嗣后,自创武术馆五处,高徒遍地,江南驰名。解放初,参加河北省省运会,获武术冠军。1954~1965年,随固安县杂技团奔走全国各省市,演武献艺,誉满武坛。其子郭振亚,幼承父学,初习八卦,后学形意、五形拳,对太极拳亦重点研习。19805月,在太原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金牌。1986年参加在徐州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以其独具一格的八卦掌、八卦刀和反把剑,再夺金牌。著作有《八卦刀》。

 

万震九(18951968),固安人,中医师。191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从事教学工作,业余时间自学中医。1940年回乡后正式以医为生,1953年参加联合诊所并任县卫生协会副主任,19564月调至固安县医院工作任中医师,于当年9月省卫生厅中医处访贤时被选调到涿县结核病院工作(现保定地区第四医院)。他医学渊博,临床经验丰富,早在60年代对虚弱病特别是在诊治肿痨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所治疑难病症辄手而愈。临床之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与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吕奎杰、吴润发等合作研制主治结核中成药“皮丸”,整理古籍和临床经验总结,其主要编写的有《汤药须知》、《冷斋一二三》等20余万字。

 

王山(1898~1948),原名王云奇,号雨山,圈头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保定同仁中学教师、庶务主任、固安县教育局长、督学、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新城县辛立庄完小高级教员,华北民众自卫军军政学校校长、第三师政治部主任、新城县抗日政府县长、冀中区第十专署财政科科长、二联县县长、二联县“反攻救国同盟会”会长等职。王山在保定任教期间,积极参加营救在保定二师学潮中被捕的地下党员,积极参加捐助上海抗战的十九路军的活动。任固安教育局长期间,对学校、教师进行整顿,革除了“四书五经”之类的旧教材,改用新教材,使学生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了进步思想。1935年王山任固安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此时正值日寇侵略华北前夕,他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一二·九”运动期间,他不顾当局禁令,亲自组织学生迎接、支持集结固安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并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赞扬南下学生的革命行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王山受命担任冀中二联县县长。为恢复抗日根据地,重开抗日新局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443月在一次战斗中被捕,先后被日军押在北京长辛店和西苑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还秘密联络狱中的共产党员成立支部,领导难友坚持对敌斗争。19458月日军投降后出狱,仍回固安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2月被国民党王凤岗部杀害。

 

张伯如(1916~1940),原名张炳勋,南陈村人。自幼聪慧豪爽,性格倔强。1935年考入霸县中学,在校期间,发奋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7年初因病休学回家。“七·七”事变后,目睹日军将无辜群众当活靶打死的惨景,激发了他抗日救国之心。19385月参加固安县抗日总动员会,是年10月调冀中第五军分区直属骑兵营,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教导员、分区总支副书记兼组织委员。19393月后任固安县大队政治处主任、副大队长等职。期间先后教育争取了散匪段海波部、安次与永清一带的便衣队和江东升残部,扩大了抗日武装。1940213日,在配合十分区参加田郝二庄子阻击战时,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胸部连中数弹,当场壮烈牺牲。

 

肖志一(18901948),独流村人,中共党员。他在抗战初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把长予肖延生送往部队参加八路军。土改运动中,他站在斗争前列,还动员次子担任了村干部,一道斗地主、闹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他忘我工作,并支持三子肖玉生参加了武工队。肖志一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他深深认识到: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1945年秋后,刚刚加入共产党并担任独流镇农会主任的肖志一,动员了20多名斗争骨干,对本镇的十几户地主进行了反奸清算斗争,共清算出粮食4万多斤,全部分给了农民。1947年“八·六”变质后,经组织介绍,肖氏父子转移到大清河南。19485月,党组织派肖志一回大清河北探听情报,不幸于24日在独流镇被王凤岗部七团的谍报队员抓捕。27日敌人将肖志一押到田家大场,穷凶极恶的敌保长王呈玉挥屠刀割掉了肖的耳朵和鼻子,肖志一却昂首挺立,怒目而视。敌人的残忍激怒了群众,人们无声的抗议,人群涌动。怯懦的敌人又把肖志一带到刘家坑,惨无人道地将其开膛剖腹,割头挖心,最后把心挂在一棵枣树上……肖志一就这样壮烈牺牲。

 

李步清(1887~1948),霸县赵家务村人,16岁嫁给固安县岳家务村周万丰为妻。周家几代给地主扛活,一家人苦熬岁月。1939年后,抗日活动日益高涨,各级干部来往不断,她家成了党的坚强堡垒。1941年下半年,环境日益残酷,抗日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为应付紧急情况,保证每个同志的安全,李步清同丈夫一起在西屋土炕底下挖了个地洞,足有两间土炕大,可藏八九个人。西头还可以装些粮食。不久,党组织在她家设立了秘密联络站,她在自家门口一棵大槐树上做了暗号标记,一遇紧急情况,她便发出信号,暗示亲人脱离险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李步清为八路军十分区、县委和区委掩护了领导干部120余人,都使他们在危难中安然脱险。一次,李步清为掩护区助理员杨新,头部被鬼子用刺刀拍得鲜血直流,但她始终镇定自若,不吐半点实情,保证了革命同志的安全。李步清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和怀恨,1948年旧历六月九日,独流伪大乡和林城伪大乡的60余名敌人包围了她和女儿周玉英的家。一个敌人向李步清的头部和后背连开两枪,李步清当场牺牲。同时遇害的还有她的女儿和外孙。19798月,县民政局追认李步清为革命烈士。

 

解莲奇(1908~1948),丁百户人,13岁嫁给高小营村高景春为妻。高家祖上三代给地主扛活,家境贫寒,苦熬日月。1946年本县开始土地改革,解莲奇受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担任了高小营村妇救会主任,高景春担任了农会主任。同年11月,解莲奇联系了贫农高山、李生、高兰几个骨干力量,组成了高小营贫民团,开始了对地主富农的清算斗争。1947年“八.六”变质后,解莲奇组织群众坚壁清野,保卫了士改运动的胜利果实。1948年旧历二月初五,国民党副官贺寿山带着十几个乡丁包围了解的院子,将解莲奇押到村东口大场,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的头部、胸部,解莲奇倒在了血泊里。1956年固安县人民政府追认解莲奇为革命烈士,1957年为她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光荣纪念证”。

 

王希佑(1898~1962),固安人。幼年入塾就读,16岁开始学医,博览古籍,技术全面,尤以针灸为特长,擅长喉科。首创商盲穴(肚脐右上角5分处),用其治疗各种厥症、闭症。用小手术和自制喉散治喉病有独到之处。行医三十多年,平易近人,任劳任怨,即使在自己病重住院期间仍为患者诊治,求医者不可胜数,治愈者数以万计,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张润坡(19051975),字庆荣,北庄村人。他少时入塾学习,1927年开始自学从医,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在永固霸、京津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在永清龙虎庄、牛驼镇开业。解放后,响应党的号召,在本县大沙垡创办联合诊所,任诊所主任,兼任第四区卫生协会主任。1958年永、固、霸合并时在霸县医院工作。此期间,参加了1960年杨芬港食物中毒的抢救,特别是徐小兰被诊断为急性肝坏死的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震动了参加抢救和治疗的所有领导和医务人员,为此霸县文工团为其编写了话剧《共产主义之花》公开上演。霸县县委、县人委、天津市委、市人委都给予了很高评价。1960年先后出席了河北省劳模会和全国群英会。张润坡医学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声望高远。1962年至1964年连续三年推选为天津市级劳动模范,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临床之余,整理古籍和教带徒弟。总结编写了《伤寒论白话注解》、《伤寒四言举要》、《儿科要略》、《妇科要略》四部著作手稿60余万字,多次被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邀请讲学。

 

刘凌沧(19071988),字恩海,南赵各庄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著名画家。曾任中国画研究会顾问、北京工笔重彩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凌沧幼秉父学,对绘画艺术颇具天赋。14岁拜霸县赵家务村李东园为师,学到不少作画技巧。5年后赴京投身到花鸟画家杨冠如门下,经杨先生和周养庵(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介绍,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员。后又进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就读于徐燕荪、陈半丁、肖谦中等著名画家,学习山水人物,并有幸结识、受教于齐白石、张大干等国画大师。他综览博学,兼收并蓄,广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30年代创作的《广陵赏菊图》、《文姬归汉图》、《杨妃出浴图》、《秋风纨扇图》等作品,在北京引起轰动。孙中山先生奉安之日,全国各大报刊及国外一些刊物都刊载了刘凌沧的力作《孙中山先生孝安行列图》。该图属白描工笔画,依照实景写生,人物众多,庄严肃穆。刘凌沧平生深研中国画技艺,还涉猎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渊源,中西兼蓄,融汇贯通,在民族绘画工笔中吸收西方绘画的浪漫主义风格,画面绚丽不失典雅,鲜明不失和谐,可谓独树一帜。1955年,他创作的《赤眉军无盐大捷画》,被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厅。古稀后又有《文成公主》、《淝水之战》、《文君听琴图》、《李白清平调诗意》、《屈原与婵娟》等均被汇集出版。其画无论章幅大小悉由国家收购,更为收藏和鉴赏者视为珍品。刘凌沧成名后,同时受聘于北平艺专、京华艺专、北京美专,后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任为讲师、教授。培养造就出黄均、范曾、周思聪等国画家。授业之余还撰写了《中国的重彩绘画》、《唐代人物画》、《中国工笔人物画技法》、《人物画技法的演变》、《民间壁画技法》等学术专著。

 

潘秉衡(1912~1970),西塘洋村人,著名玉雕专家。幼年随父到北京谋生。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第二院夜大学,后因家贫而辍学。15岁时到北京西四羊市大街期宝斋学玉雕艺术。期满后开设了“恒兴永”玉雕作坊,专业玉雕工艺品制作。经多年潜心探求,他的琢玉技术日臻成熟,被誉为北京玉器业“四大怪”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其艺术才华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一些作品被列为国宝珍藏,成为我国现代雕玉史上的一代宗师。1957年应聘为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负责首都玉器行业的设计和技术指导,同年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当选为崇文区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1962年春节期间,中国美协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潘秉衡玉雕展览》,引起轰动,其作品被誉为“巧夺天工”。1960年中国美协为其出版了《潘秉衡琢玉画稿》,共两册,开创了我国手工业艺人著书立说之先例。19708月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褚虎忱(1893~1965),原名兆熊,褚家营人。191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渠沟高等小学堂留校任高级教师。先后在本县东湾、大岗头、楮家营,大兴县榆垡、南各庄、丰台简师任教,累计40年。期间,1929年应固安县教育局之聘,任县民众教育馆馆员兼民众业校教师。褚虎忱从教一生,历经艰辛,对学生循循善诱,讲学论道,情同至友,毕生献身于造就人才,经授学生近千人。晚年积40年教学之经验,撰写了《人格修身录》,阐述了做人、处事、积学、交友、尊长等规范。其长子文衡受其影响、熏陶,子承父业,终身从教,曾任抗日县政府教育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渠沟、独流完小教导主任,至1983年离休。

 

于影波(1912~1969),河北省定州市四合庄人。早年在本村教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后曾在定县、高阳任区助理员、区秘书、区长、县教育科长、县政府秘书,保定专署办公室研究员。19529月调任固安县副县长,同年10月,固安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三次会议上当选为县长。此后连选连任县长,并于19618月至19623月和196410月至19657月两度代理中共固安县委书记。1967年初被“造反派”夺权。

他任固安县长和代理县委书记期间,廉政爱民、统筹全局:抓治安、兴教育、办工业、修水利,大搞植树造林,提倡科学种田。为地方治安,全力支持县公安局长马振声及公安干警的工作,1954年初,剿灭了以韩玉华为首的惯匪团伙,使本县及邻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经济困难,于县长力主办教育,到1957年底,小学村村有,除固安中学外,又办了宫村、柳泉、牛驼、马庄四所中学。发展农业,以工业为先导,1958年主持创建县“通用机械厂”。1964年该厂试制成120型冲击式打井机,批量投产后,不仅供国内需要,且出口越南等几个国家。农业合作化时,为发展生产,率县政府一班人,周密谋划、妥善安排,亲自抓林子里等五个农业社经营、管理的典型,取得了经验,促进了全县农业社的巩固发展。为废除传统的宽垄稀植种植法,多次带队去石家庄、正定等地学习方田、条田种植及合理密植,给后来增产打下坚实基础。为固沙、保堤大量造林,亲自指挥完成了沿永定河大堤20余公里的防护林带、小东湖以西四个村的万亩片林、北村固沙林。县内所有小河、沟、渠两岸及106国道两侧皆让有关部门种树成荫,使全县水利、林业体系初具规模。

于影波为官,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任县长十余年没休过节假日,白天忙一天,晚上还听汇报、看文件直至深夜。去大城市开会,为省钱住小旅店的大通铺,吃小吃店的饭菜。关心百姓疾苦,下乡时在当日返回,中午吃自带干粮喝白开水。1954年水灾后,他去固安户村察看灾情,居住数日,总和房东同吃豆腐渣饼子,离开时将现钱和粮票如数付清。1955年秋后,其家属从集市买白薯20公斤,于见后立即让退回卖主,并说:“白薯是粮食,国家干部不可去市场套购;但卖白薯者缺钱,不可跟他往回要钱。”1958年夏,下乡检查白薯插秧情况,到马庄恰逢连绵阴雨,便头戴草帽,赤脚步行,挨村察看,晚上到哪村,便与饲养员同住、同吃。此等事例,不胜枚举。

1968年,于影波被造反派送进“五·七’’干校劳动,因患心脏病,不得医治,于19694月含冤去世。噩耗传开,举县同悲,当时曾有人暗赠挽联云:

一身正气平生德业标青史,

两袖青风永存典范照人寰。

 

魏裕民(19231982),原籍河北省高阳县人,幼年入学读书,1939年参加革命,从事临床和救护工作。1949年转业到固安县医院,是固安县医院眼科奠基人,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早在60年代就与医师魏钧一起为患者成功摘除“眶内脑膜瘤”一例,写出论文,登在《中华眼科杂志》上。此后,他又开始了人工角膜的实验研究。土法上马用塑料片和牙膏袋自己磨制小型镜片,在家兔和羊的眼球上作手术试验。之后在北京镜厂的协助下,试制带度数的眼镜片,使手术质量进一步提高。1970年与上海医院郑一仁医生合作,给患者做人工角膜植入手术两例取得初步效果。1972年组织攻关小组开始在患者的眼球“巩膜部”做镜片移入术,称为“屈光通路再造术”,先后为县内外十几位双目失明患者做了该项手术,使他们重见了光明。此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尚为首例,受到河北省医学科学院的重视。1978年赴广州参加全国眼科第一届角膜会议,在会上发表了该项论文。1978年、1979年魏裕民先后到石家庄河北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做此项课题的学术报告,受到眼科专家和同道的肯定与好评。以魏大夫为首的攻关小组对病毒性角膜炎、白内障手术、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术、氮——氖激光等也进行了研究探索,并先后撰写论文8篇。19797月出席了在承德召开的河北省第二届眼科学术会。19819月出席在内蒙古举行的华北地区首届眼科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县医院眼科1976年被评为河北省政府先进单位,1978年被评为省级先进科技集体。魏裕民于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医学会河北分会眼科学会委员,廊坊地区医学会眼科组长。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