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笔挥云 伏几向东(文/王鸣)

王振东书法网 07/17 12:06

    偃师乃夏商圣地,玄奘故里。素有“九朝古都七在偃”之美誉,七朝情怀,高情远韵。书法先贤钟繇、颜真卿、王铎等长眠于此,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定会孕育出当代的书坛名家,一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擎当代书坛大旗;一为偃师市书协主席王振东,带基层书协追随,可谓海川相纳,血脉互连。而振东先生数十载以来,披肝沥胆,以艺立品,循道教化,其艺术成就可称不菲。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代曾公亮所咏的这首绝句,清新隽永,旨意宏远,气势昂扬,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细品振东先生之书作,复读先生之阅历,感受先生之为人,明仲此诗油然浮现。故以此诗置于文首,以述对先生书品、人品之认识。
     
我与振东先生既是同道又是挚友,交往、相识数十载,先生为人忠厚,谦和平易,其外表俊朗洒脱而内心淳朴真诚,举止言谈如清风明月,儒雅之风随处可显。与人交往无论长幼,常谦恭自守、和气友善,而人与之交往则如沐春风、盈香在袖。
     
书法家协会属民间团体,一无资金,二无专职人员,搞好实属不易。振东先生自一九八七年担任偃师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以来,对书法事业的精心组织、敬业奉献;对书道朋友谦逊平和、善良真诚,践行“德艺双馨”乃优秀群体的制胜法宝,使偃师书法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振东先生立足偃师,放眼全国,从二零零三年起就提出创建全国书法之乡,组织书法爱好者效古贤之雅集,成立“书法沙龙”,定期聚会,谈古论今,切磋书艺。在这里,心无名利之羁,人无高下之分,浓郁的学术氛围,真诚的批评和鼓励,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凭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大家相互砥砺,共同进步。在这里成功地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他们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的书法大展,有的还多次获奖,显示出了强劲的实力和巨大的潜能。目前已有中国书协会员28名,河南省书协会员200余人,洛阳市书协会员500人,偃师市级会员2000余人,书法队伍不断壮大,其整体实力也明显增强。全市城乡成立18个分会,3个书法村,可谓河南之首,全国领先。紧接着又出版《偃师市书法作品集》、《偃师市书法通讯》文论专集,提高了偃师的整体书法水平。2008年6月顺利通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验收,成为第一批“中国书法之乡”。这一系列成绩实乃振东兄与书道众友之心血,同时也印证了先生“行尽崎岖路万盘,满山空翠湿衣寒”的不屈不挠的奋取精神。“偃师书法家协会真像是一个正规单位”,这是一位当地市长对书协的评价,更是对振东先生的褒奖。
     
作为书法作品集的序言,更应该说说振东先生的作品,其早年师从张海、陈天然诸先生,遵从师道,勤学苦练,终成正果。观先生的艺术风格,以王铎为宗,直追魏晋,在临习众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其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之力。观振东先生之行草书,笔法大度,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实乃“中原书风”之代表之一。这不仅是振东先生个人的丰硕成果,也是河南书法界的一大骄傲。
     
适逢振东先生大作付梓,忝为同好,辄命为序,盛情难却,爰略续感想一二为应。
     
衷心祝愿吾兄身心康健,书艺常青!

 
                                      王  鸣
(作者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主任、洛阳市书协主席)

                                    二〇一三年八月于洛阳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