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国著名书法家张维先生二三事

    我的老哥、著名书法家张维先生作品集出版了, 社会上许多朋友从多方面来评价他的作品。我是1980年末跟我的兄长张维先生学书法的 , 和他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1985年9月他考到外地上学 , 才离开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的。但每年暑假寒假他都要回太平镇看望父母和我们兄弟姐妹 , 1988年他到新疆克拉玛依工作后,每年到十月份回太平生活三、四个月。可以说 , 我的书法追求张维先生达30年之久。在与张维先生相处的日子里 , 我学到了最渴望学到的书法知识。  
    张维先生一直都保持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 他认为生身是父母 , 成才靠老师。他对自己的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平日言语中时时流露出感恩戴德之情。每月都定期到老师住处看望和问候, 每次看望总带些老师喜欢吃的食品或喜欢用的文具。他的好多中学、大学的老师也常常到张维先生的家里作客 , 有时谈谈人生、书法理论 , 有时还和有书法专长的老师乘兴合画合写几幅作品。他的中学时期的一位语文老师50岁后体弱多病 , 2002年赴西安就医 , 张维先生往来于他的家里和医院之间 , 全力侍奉。因图有虚名的庸医手术不当 , 不意几日后瘁然病逝 , 在西安的一切后事均由张维先生主持操办。张维先生热情好客 , 对外地来请教他的书友 , 他都是恭而敬之。经常对我们讲他们的长处 , 从不说别人有什么不好。他实存有让人之意。张维先生爱动感情 , 是位富有同情心的书法家。遇有颓唐、放荡 , 自甘没落的书友 , 总是想方设法去帮助、去挽救。记得1996年有一位镇原韩姓书画家 , 染上吸毒之病 , 生活穷困潦倒。张维先生怜其书法才能 , 特意大打电话把他从镇原请到西安 , 花钱为他洗澡理发 , 从里到外换上新衣服 , 完全变了一个人。调养几天之后 , 便请他创作作品 , 或与他合作点小品 , 画好后拿到画店给他换钱。同时引他戒毒 , 使他在西安的书院门长住下来。后来韩某私自返回西安 , 恶习又犯 , 不久便去世了。  
    张维先生对学生也是如此 , 记得有位张维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做家教时认识的一位学生到西安来找他 , 便长期吃住在张维先生家里 , 张维先生热情款待 , 毫无嫌怨之意。为了解决这位学生的生活出路 , 张维先生特意托人在西安的书院门找了一份帮别人画店打工的差使 , 使其生活从此有了着落。当时我刚从渭南部队转业回到镇原,还没有工作,张维先生就不再直接教学生学书法了。凡来学书法的学生 , 都交给我来教 , 以使我挣点糊口的钱。我和张维先生学习书法的二十几年间 , 有几件事使我刻骨铭心 , 受益终生。  
   有一次 , 有位长庆油田的一个报社的记者 , 经友人介绍 , 认识了我。这位记者到我家聊天 , 爱上了我的书法 , 顺便照了几幅照片。没想到很快在报纸上发表了 , 还配了一些介绍性文字。张维先生看到后 , 并没有对我进行严厉批评 , 而是婉转地教导我 : “一个人在学习书法期间 , 应集中力量把书法作品的根基打好。不要急于求成。过早地搞虚名 , 除影响学习时间外 , 还会引起别人各种各样的看法。”当时我并没有见到这张报纸 , 对老师加老兄的批评我也没敢解释。几天后 , 记者到家里来送报纸 , 我请求他以后不要这样捧我。我还特地向张维先生做了检讨 , 并保证按他的教导去做。  
   还有一次 , 我给张维收拾画案 , 画案上正放着张维刚刚写好的一幅书法和梅花各半的作品。我一不小心碰了赭石色盘 , 赭石颜色顿时溅到作品的上面 , 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点子。当时我心慌意乱 , 认为惹了大祸 , 赶紧找张维赔礼致歉。张维知道情况后 , 便进到画室看画 , 略微思忖了一下 , 顺便捉笔调了点赭石色 , 就着纸上溅落的大小点子 , 又点了很多梅花 , 然后以墨笔穿插了一些枝干 , 竟补成一枝姿态摇曳的红梅 , 与画面的形象合为一体 , 简直是自然天成。我当时惊喜万分。对老师的机敏和才华 , 佩服得五体投地。记得著名书法家启功老人曾给张维先生写过四个大字“书道勃发” , 气象恢宏博大 , 笔势强劲 , 扑人眉宇。从北京拿来后即挂到墙上。过了一些日子 , 张维先生说总是这样挂着不好 , 便叫我们给取下来了。此后再也没见过这件大作了。由此想见张维先生做人的谨慎和谦逊。  
   张维先生是非常重视学习的书法家。他在向古代书法家学习的同时, , 还广泛向前辈名家沙孟海等人学习。同时刻苦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 , 我在向张维先生学习书法的二十余年间 , 发现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揣摩、推敲和巧妙借鉴古人的东西。张维画案对面是一面空墙 , 墙上总是张挂着古人佳作 , 写到一 定时期 , 便要更换古人作品 , 到时期再更换 , 如此坚持不断。在挂一幅书法的时候 , 张维所写的东西 , 大都与这幅书法有关。他不是临摹整幅作品 , 而是选取整篇中部分书法和个别字为自己创作服务。这次创作可能借用古代名帖的一个字 , 下幅创作可能借用古代名帖的一行 , 再下幅创作又借用了整个章法 , 是一种古为我用的办法。在张维张挂的古代书法拓片中 , 记得有王羲之、何绍基等人的作品。这些古代书法拓片作品 , 有些是张维先生自己珍藏的 , 也有些是从朋友或西安碑林博物馆借来的。这一时期 , 张维先生创作的章法与技法时常变异 , 其原因就在这里。张维先生借鉴古人的方式多是局部借鉴 , 或对临 , 或背临 , 或临其大意。看来他临写的过程正是潜心研究古人特点的过程。张维提倡临写名碑要见到真碑。他强调写什么都不能拿起笔随便乱写 , 而应该去好好临帖 , 去了解原碑帖的结构、特征、用笔等 , 不要写没见过的碑帖。因为临摹只是写自己见过的创创书法作品要懂得艺术的提练、概括、夸张和立意。知其然 , 又知其所以然 , 自己再去写 , 再变法 , 才能得心应手、笔到意随、变化自如 , 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貌。  
    张维先生多次告诫后学人要专心书法 , 才能出作品。不能三心二意 , 这山望着那山高。搞好书法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因为学习书法没有捷径 , 也没有什么窍门。要说有巧 , 也只是熟中生巧、苦中生巧。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 不要追求过早成名。别认为自己有点进步 , 或偶然写了几幅看得过去的作品 , 或是受了人家几句表扬 , 就以为自己了不起 , 这是最可怕的。最先膨胀起来的人 , 最终会萎缩下去。一旦成名了 , 别人就不好再帮你教你了 , 也不便随时指出你的缺点与不足了 , 再求进步就会比成名前更加困难。启功、沙孟海等人成名都比较晚 , 是他们一生证明了这个问题。   
    张维先生经常对我说 , 学习书法要虚心 , 要认真 , 要广泛吸取别人的长处。不要先有成见 , 凡是对自己艺术有益的东西 , 不管是什么人 , 都要主动吸取。在创造作品时 , 不要有一笔没写理想 , 就说写坏了 , 要想方设法在大章法和小章法上去补救。在补救的过程中 , 要花费很大的心思 , 要付出许多智慧。收拾好了 , 收获会更大。所以说 , 没有一开始就写坏的书法作品 , 只有写不完的书法作品。自己刚写完的不合心意的作品 , 不要轻意扔掉 , 要动脑筋将作品补救好。实在没有补救办法时再废弃不迟。练习书法时不必专找好纸 , 要学会适应各种纸。遇到什么纸都能处理 , 才会符合一个大书法家的要求。退一步说 , 能在不好用的纸上写出好作品 , 再用好用的纸 , 就更没问题了。张维先生还说 , 平时写作品 , 也要认真 , 切不可马虎敷衍。即使是应酬作品 , 也一定动脑筋认真写好。如果单纯搞应酬 , 也不是应酬别人 , 而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传留后世的作品 , 只是你不负责任作品 , 后果该是不言而喻的。另外 , 为了应酬而不动脑子去写 , 天天任意而为 , 不动真感情 , 只能越写越油 , 最后跌入低俗的泥潭之中。   
    张维还跟我谈过搞集体书法展的事 , 说有些人为了争展位 , 为了使自己作品挂在正面显眼的地方 , 争得面红耳赤。实际作品不在乎挂在那里 , 而在于你的作品的品位如何。写得不好 , 越挂在明处 , 越给自己丢丑。好的作品挂在那里 , 都是好作品。那些不认真创作而去争这争那的人 , 只是些无聊无知的俗人 , 千万不可如此。此外 , 张维先生自己对出卖作品的润格一直定得偏低 , 直到2000年 , 他的书法作品还是50元一平尺。我对张维说 : “您的润格能否提高一些?”记得张维说在润格上争高低没有意思。“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艺术质量和品位方面。即便润格低一些 , 多写点 , 多卖点 , 有什么不好?”直到2000年张维先生把全家正式搬到西安时 , 他的润格才提到百元一尺。 
   近几年, 我在农村工作时间长 , 部队转业后在太平镇的家里眈了近三年,参加工作后,在镇原广播电视局工作了一年,后又到孟坝镇人民政府工作四年,现在又到镇原电视台当记者,工作十分琐碎,记性大不如前 , 以往许多事情都淡忘了 , 唯独对老哥张维先生的教导记忆犹新。我真后悔没能在当年多记一些文字 , 没能请张维老兄亲笔把文字润改一番 , 现在他很忙,一有时间,他就要写作品 , 不愿任何人打扰他的时间,他也不愿叫人写文章写他。这也足以见到他对书法的事实在在的追求。我只能身体力行 , 以我取得的书法成绩来回报我的恩师、我的兄长,在书法上有大的突破,开创局面。   
                               张旭于2001年7月镇原完成第一稿  
                                    2003年2月在西安定稿。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