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成法家书

镇原庙渠人 07/24 10:49
  有人说张维的书法作品是走出来的,他的见识影响和贯穿了他的作品,他的气质、性情确实渗透和培养了他豪气潇洒、豁达向上、大处着手、不计小节的书法整体风格。恐怕有艺术与生活深层次的意思:一是他工作学习的地点变了很多地方,中小学在陇东的镇原县上学12年,1985年以后考到外地上大学,先后在苏州大学、西安的陕西教育学院、西安石油大学上学近5年。工作后又到新疆的克拉玛依,1990年又到吐鲁番--哈密工作一年多,走遍了北疆和南疆的20多个县市,1991年后又调到陕西的延安市甘泉县和咸阳市的礼泉县油田上班。2000年后又调到西安。二是他参加全国书画家各项活动,走遍了全国的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个县市,只参加中国书画家扶贫帮困行动,接连就按黄河流域、长流流域,分别到云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区域和云贵乌蒙山区行走了近两年之久,30多个县,20年来总行程有50000余里。

 《艺术周刊》总编辑杨兴在采访张维时说:“我觉得你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非常丰盈的,如洛桑益世活佛所说,‘蕴含的东西太丰裕了’。”因此,为了给读者一个相对清晰、不复杂的概念,我想请你多说点。”。  

  走出家乡的小圈子。张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就从我离开家乡镇原县说起吧,那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张维系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人,1985从镇原太平中学毕业考入石油学校,后又考入苏州大学、陕西教育学院、西安石油大学相继就读,先后长达8年之久。

 张维在少年时代,就有一个梦想、做一个书法家的梦想。但他的选择,并没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最终被命运颠簸到了石油勘探这个路上。既然走上石油,他也认命了,认认真真、尽心尽力。然而经历了二十多年石油生活。他对自己20多年的石油活动做了个总结——累。张维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身心自由、轻松、清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20多年前,张维曾经是新疆自治区少有的几位有发展潜力的书法家。20多年后,一次文化、书法界的朋友聚会时,西安的书画界同行戏说张维“玩”了“一个智慧、华丽的转身。他一直不说自己是石油人,而是书法人。

  张维说,其实他是不会也不想“玩”什么的,他只是在一个神赐的时间,回到了他追求、梦想的天堂之路上。在他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在路上,天堂也在路上。”所以,他要坚执去寻找他的天堂。

 张维究竟要寻找什么样的天堂呢?他说:我写书法,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一个内心的使命,了一个夙愿。他说,“我寻找、选择的书法的适合题材,必须是对人类历史、文化、教育、精神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简言之,就是对人类文明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人类文明需要志愿者、需要有使命感的人共同去构建、推动。

 张维认为,书法是一种与读者的知识、思想、心灵交流,既然是一种交流,就应当把真善美的信息、思想及其理念传达给读者。他说,“好的书法作品是对人类文明的启迪和助推。好的作品就像是在幽暗巷道里点亮的一盏明灯。”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孔子在中国3000多年里让人泫然欲泣的儒家经典,一直深刻地感动、震撼着我。我要去寻找那个灵魂,那个闪烁着人性真善美光辉的灵魂。当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芒黯淡时,需要救赎这种光芒  

  认真拜读了张维的书法作品,张维大概看出我的疑问,平静地说:“我不获奖是正常的,获奖反而不正常了。首先,是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决定的;其次,我从未送作品去参加评奖;其三,我的作品不仅是非主流的,而且内涵了所谓‘敏感’思想。”

 无论是阅读张维的书还是与张维交谈,记者都明显地感觉到他更看重读者对自己书法作品的评价,看重读者之间对作品的相互推荐,看重书法作品是否有传承价值。

  出于某种意念,记者问张维:面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感慨?张维沉默一会后说:因为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令人堪忧、压抑的现象,我常常会产生走得远远的,走出红尘的想法,但冷静下来后,又觉得这样的选择有了自私、冷酷的成份——没考虑对家庭、子女乃至对社会的责任。于是,又让思想回归了现实。我用心理和精神元素,构建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远离尘世的生态环境,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家园。心态平静了,情绪亦平静下来。于是我又开始寻找题材。我想寻找一条江、一个人的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大社会,抑或说,让一条江、一个人艺术作品来见证一段历史一段社会命运。目前,我正在收集相关资料,天气好些后,就会出行。我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是行走、体验、感动的结果,是笔墨、文学、思想与理论综合的结果。纯粹的为书法而写字的人,完全形象思维的写字,很难出有深度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

  张维是我所采访的书法界有影响力人物中唯一没有获得过什么“最高”奖项的书法家,因为他不参加这些“最高的书法展览”,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也不妨碍他的书法在北京、上海、浙江、云南、深圳、香港等地区有不少的追捧者。在北京王府井、北京国际饭店乃至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景区休息大厅,都有张维的书法作品。张维应该感到欣慰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98年5月,《张维书法作品选集》由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后,张维想休息几天,于是,去了云南丽江。在丽江,他看见很多书店里,都有关于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学者约瑟夫·洛克的图书,便买了几本,比如《沿着洛克的足迹走进香格里拉》、《孤独之旅》、《马蹄踏出的辉煌》、《灵魂居住的地方》等。每天下午和晚上,他都在古城“谈世乐”客栈里阅读这些图书,尤其是在阅读了洛克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后,他感动了,决定沿着洛克半个多世纪前行走的主要线路,深入到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去。他想去发现、挖掘一些更动人、更深刻、更鲜为人知的东西,同时,以一种独异的形态、独异的理念来表达他认为是“深刻”的东西,给自己的书法作品以更高的艺术表现形式。

  张维说,文化人要经常读书,特别是书法家不但要读现代的高质量的书,更重要的要读古代的经典书。有些“书法家”不读书,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要读书,要走走看看,见识要多,笔下才不会空洞,才有笔墨基调。基于这一思考,张维在新世纪的历史翻开后,便先后五次去了云南,总计行程数千公里,历时近一年。除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流域,还远行到了与缅甸、西藏接壤的独龙族人聚居地区——独龙江流域的龙元、绣切和孔嘎。

  这是一次体验式苦旅。张维不仅对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进行了深入考察,对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纳西族、彝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等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风情,也进行了深入采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维对纳西族、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人的未来命运,投入了深挚的关切。除了对这些民族做了缜密体察之外,还为这些民族的未来发展做了思考。对生态环境的潜伏危机,张维忧虑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当他在勐腊南贡山和南腊河流域的纳卓、勐伴、曼蚌看到大片的树林被砍伐、烧毁时,竟发出了不是恐惧大自然,而是恐惧人类自己的愚昧与野蛮的仰天叹惜。

  天道酬勤。令张维稍感欣慰的是,他的书法苦旅是有结果的。他自信地认为,“每一个看了我的书法作品的人,尤其是看了我行草书的读者,都会与我行走和书法创作时的感觉一样,激情、温馨、感动地体会到审美、情感和思想的颤动。”

  行走、阅读、思考与书法创作,已是张维追求的一种生命形式。祝福张维及其作品,一路好走。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