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张墨佛

鎮原郭原網 07/25 14:56
     人生道路纵崎岖亦不怕受磨练,愿一生中苦痛快乐也体验,愉快悲哀在身边转又转,风中赏雪雾里赏花快乐回旋。要想成就一位书法大家,必须历经人生历练的艰苦磨砺,忍受痛苦、快乐、心酸、挫折、委屈等等一系列的打压。可想而知,人在成功的路上背负的压力有多么的沉重,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奋起勃发,亦可以就此沉沦,在乎一念之间,终其成功与否,天道酬勤,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唯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张墨佛为人朴实无华,出生于陇东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大方朴素,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诞生出张墨佛这样的杰出人才。待我们见到张墨佛,他脸上的神情显得是那样的兴奋、祥和,待人热情友善,朴实氛围更显得浓郁。张墨佛老师的父亲是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他的功绩远近闻名。母亲则是一位温柔朴素的贤妻良母。张墨佛家境虽不富裕,但是能生活在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岂不就像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 
   受其父亲影响,自幼张墨佛爱上了书法,山间的自然景色给张墨佛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创作灵感,那些飞禽走兽、花草虫鱼成了他的玩伴。他喜欢到处画画写写,随走到一处都能留下张墨佛的画痕。中学毕业后,张墨佛老师考到外地上学,之后凭借着勤奋加努力考上了大学书法艺术专业学习。从此,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孤独的求学岁月中,张墨佛老师饱受各种磨难,那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节省开支,每天徒步几里去学校上课,忍饥挨饿地过着每一天,但是坚强的张墨佛老师没有接受命运的“赏赐”,而是选择在平和之中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张墨佛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说,当时家里全力以赴地支持他,让他深感欣慰,使得独在异乡的他也不那么落寞了。为了在他乡谋生存,必须要靠自己去赚钱养活自己,张墨佛老师曾在一家书画经营店做兼职打工工作,这一干就是两年。不甘于放弃、执着于书画的张墨佛老师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坚持走自己所喜爱的书法艺术之路。 
   书法家的路并不平坦,就像攀登一座座山峰,竭尽全力地爬着,最终将登上峰顶。凭借着一分天赋,九分努力,终得累累硕果。于1985年开始,张墨佛老师在全国性的大赛屡屡获奖,许多海内外知名院校聘请其为荣誉教授,许多作品被一些名牌大学、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自1988年获当代书画家赴日交流银奖后,又在第五、六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精品展中获奖;在第三届比利时欧中国际书画家作品交流中获铜奖;在中国书画名家捐赠奥林匹克博物馆选拔大展赛中获金奖。四十多年来,张墨佛老师共获得了50多项大奖,成绩斐然。张墨佛老师还是个慈善人士,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张墨佛老师将一幅上拍4000元的作品捐往灾区,此外,由他的书法作品所获拍资金8000元捐助给了灾区。其作品也赴香港、台湾、加拿大、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比利时等地参展获奖,并被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国际书画艺术名人等称号。作品、艺术传略已编入《中国著名书画家辞典》、《世界书法美术名录》等10多部大型辞书中。在这成就之中,张墨佛老师并没有沉迷其中,而是发扬继续努力、继续拼搏、继续创作的执着精神,一步一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硕。
   在书法生涯上,张墨佛老师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他坦言自己曾经也迷惘、失落过。当他在面对一张白纸却总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灵感和风格时,他甚至想过放弃,但凭着一份对艺术的强烈热爱,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苏东坡曾说,“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张墨佛老师的作品中正是透露出这种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如眼前浏览着的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精美书法作品。他自己挥毫所作的行草书法,更有其过人之处,师古不泥,足见功力,源于传统、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有时寥寥几笔,尽显风流。真是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让观赏者流连忘返。
    观张墨佛之书法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深感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绝妙。折服其内养浩然,表于万象的艺术造诣。《历代名画记》记载说:“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副县长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阁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张墨佛书法融线条美与整体美于一体,意象百生。雄秀苍劲,尽抒胸臆。观其书法而知其人,张墨佛先生一生正气,超然脱俗,说其内养浩然,表于万象实不为过。所谓浩然之气乃为盛大、刚直、无所畏惧的正气,一种志在千里的豪气,一缕超然物外的清气。
    走近张墨佛,走进这位当代书法名家。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少年时期受陇东民间艺术之陶冶,取诸怀抱。就张墨佛书法
而言,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张墨佛书法所受的书学影响深厚,颜、家书学传统对他很有激励作用,他甚至认为及至小子,斯道大丧。张墨佛书法在书学上“齐于古人”的目标,有其多方面的思考。张墨佛从小训导,摄取了传统书法的营养。张墨佛十分推崇王铎,诚挚师事,深得其味。他特别注意学习王铎的用笔之法、神用执笔之理,以及得齐于古人的攻书之妙。这对于张墨佛书法的成型是极其重要的。从继承发展前人有张墨佛书法出于王羲之王献之的根源之说。从张墨佛书法笔画较瘦的作品中,更易发现与褚遂良的用笔、结体以及清瘦、圆润相沟通。
   张墨佛书法从民间书艺中广采博取 从张墨佛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它和民间书风有密切联系。书法大师沙孟海八十年代后期对张墨佛书法的雄厚凝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张墨佛书法也有清朝何绍基阿德影子,唐宋中出来。细细分析和观赏,张墨佛书法从二王书法,书法面貌可分为斜划紧结、平划宽结两个类型,继承古法,保留碑帖的原意。而其中又细分两路,张墨佛书法秀朗细挺,又浑厚圆劲。
以上分析说明了张墨佛书法的成因,但并不是说仅有这些来源。张墨佛学王羲之,也学欧阳询、虞世南等等,不再一一细析。他学书多通博贯,不作“奴书”,真正化出雄浑的“自我”来。

   张墨佛老师的艺术创作和他的做人是分不开的。外表儒雅的他,一提起自己的创作,自信中又少不了谦逊的态度。在当今创作中纷纷追求时尚的现象下,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那就是从传统中走出来,又不背离传统,他认为传统与艺术不能割舍,这样才能站得住脚,有底气。艺术的真实往往同创作者人格的真实密不可分,他纯真的心境自然也容易很真实地表露在其创作的一幅幅作品中。他向我们诉说其父亲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父亲从小就教导张墨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张墨佛老师一直将父亲的话语铭记在心底。他一心想要将中华传统书法文化延传下来。不求名利,追求精神世界,找回一份心灵的归属感,为社会做份贡献,是张墨佛老师最大的夙愿。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