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惊艳——顾随先生手札赏析
杨立新
(该文见于2015年7月《博览群书》
近日,逸友柴念东兄给我传来一帧顾随先生的手札,让我帮助辨识其中几处文字。打开图片文件,满目华彩,叹观止矣!
这是顾随先生致柴念东的祖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柴德赓先生的一封信函,收录在即将出版的《青峰草堂来往书札》中。柴念东尾注云:此函写于一九四二年,现藏于苏州大学博物馆。
顾随先生与柴德赓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同任教于辅仁大学,一文一史,珠联璧合;二先生常吟诗唱和,书联作对,在《顾随全集》中亦有记载。此次出版的《青峰草堂往来书札》是柴德赓先生收藏的众师友书信函札的一小部分,特选其精品影印成册,配以释文,可謂收藏、研究一喜事。
《青峰草堂往来书札》书影
顾随(1897—1960年),原名顾宝随,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讲授艺术家、禅学家、书法家、文化研究专家。著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
顾随先生被学界称作“隐藏的大师”。若以书法论之,更是当之无愧。先生才学甚高,一生尽力于为学与育人,书法虽仅是余事,却取得了令当时和后世书家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和高度。
关于顾随先生的书法,其“最得意学生”周汝昌在《顾随先生的书法》一文中,论其源流及成就为:“第一是直承晋唐书脉,一笔不容宋元以杂笔劣札羼入笔端。第二是由欧褚入手,力追二王,而晚境归于小欧(询之子通)。第三是特取唐人写经古法融入贯通。第四是悟知自六朝相承的用笔‘拨镫法’之真谛。第五是其草书的独特风格,已达到了古今罕有的高境,难求伦匹。”
顾随先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先生诞于动荡年代,身体孱弱,心性敏感,母亲早逝,终生未改以悲伤为底色的心绪,故自号“苦水”。但我们在顾随先生的书法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苦的况味,有的只是欢欣和怡悦。他是以艺术消解人生的悲苦,在书法的黑白空间中,用生命的线条营造一个美和快乐的世界,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顾随先生的书法早年受沈尹默先生影响较大,在此札中犹可觅见沈书的痕迹。但他并不亦步亦趋,以沈法为圭臬。顾随先生常引用禅宗大师的话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他的书识确实高出常流,一眼洞见沈老的局限是执着于“中锋”,不敢稍离,又误认“藏锋”之义而不敢多出锋芒,遂致缺乏晋唐大家的那种骏利明快、流丽遒劲的笔致。故而采取中侧并用,藏露结合,形成了既飘逸潇洒,又风骨俊伟的艺术风格。
周汝昌这样评价顾随先生:“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可再加上一句:一位当世罕匹的书法大家。
释文:
青峰[1]道兄台鉴:缪公[2]清节诚如兄言,无愧俟斋[3]。弟之不才,何敢上希南枝,过奖矣,过奖矣!此次旧书,倘美其名,不过惠而不费。略考其实,直是慷人之慨,惶惭、惶惭!
大作二哀诗[4],何时能脱稿?深愿先睹为快。比来弟课事至忙,前允为吾兄录拙词,急切尚未能交卷。谅之,谅之!专覆,敬颂
箸祺!
弟顾随顿首,四月廿五日[5]
[1] 青峰即柴德赓先生。柴德赓(1908—1970年),字青峰,浙江诸暨人。历任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史学丛考》、《史籍举要》、《资治通鉴介绍》等。
[2] 缪公为柴德赓先生的老师缪渊如。
[3]俟斋为明末清初画家徐枋。徐枋(1622-1694年),号俟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崇祯十五年举人。遵父遗命誓不仕清,后隐居天平山麓“涧上草堂”,自称孤哀子。终身不入城市,卖画自食,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合称“海内三遗民”。
[4] 二哀诗指柴德赓先生所作《哭钱玄同》诗和长诗《哭缪渊如师》(见《百年青峰》,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30页)。
[5]此函写于一九四二年,日期为阴历,现藏于苏州大学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