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王进玉部分学术著作


王进玉,安徽宿州人,现居北京。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书法家。现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

近年来,其大量艺术评论文章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日报》《湖南日报》《江西日报》《杭州日报》《团结报》等各类专业报刊,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网、新浪网等主流门户网站刊登、发表,并被众多书画专业类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纷纷转载。诸多评论作品已成热门文章,点击量均达十万次以上,影响颇大,被权威媒体及圈内人士评价为“最具艺术典范的青年艺术家代表”“最具新锐思想的青年评论家代表”。

2017年6月,其作为美术类唯一代表,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201710月,作为文艺评论家代表,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的“文艺评论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座谈研讨会”;201711月,作为北京市青年文艺评论人才代表,受邀参加了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培训班”;20186月,作为评论家代表,受邀参加了由北京市文联组织召开的“新时代北京美术创作的当下生态与发展走向”专题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

出版有评论集《发现》(2013年)、《让评论家说话》(2018年),诗文集《爱在继续》(2008年)、《母亲花》(2009年),书法集《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2011年)等。

 

部分学术著作(文章):

 

1、《莫拿抄袭当借鉴》,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8727日;

2、《文艺评论不能轻评重论》,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8723日;

3、《也说艺术的底线问题》,发表于《美术报》,2018721日;

4、《当水性墨性与笔性心性高度统一才能出好作品》,发表于《新快报》,2018715日;

5、《也谈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878日;

6、《水墨不只是一种材料》,发表于《美术报》,201877日;

7、《像儿童一样绘画》,发表于《美术报》,2018623日;

8、《慎重选择艺术这条路》,发表于《书法报》,2018612日;

9、《由“沃展叫停”事件谈起》,发表于《大河美术》,2018515日;

10、《主题性美术创作还需拓展》,发表于《美术报》,2018512日;

11、《艺术教育不是儿戏》,发表于《书法报》,201858日第18期;

12、《诋毁评论是无知的表现》,发表于《书法报》,201852日第17期;

13、《有出息的画家》,发表于《美术报》,2018428日;

14、《文本写作不能故弄玄虚》,发表于《大河美术》,2018415日;

15、《秦始皇帝的“守卫”展没有做好“守护”》,发表于《美术报》,201833日;

16、《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发表于《新快报》,2018128日;

17、《策展人的角色担当》,发表于《美术报》,2018127日;

18、《树立弘扬真善美的创作观》,发表于《美术报》,2018113日;

19、《大师无技巧》,发表于《湖南日报》,2018112日;

20、《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发表于《美术报》,20171216日;

21、《“画什么”比“怎么画”更重要》,发表于《美术报》,2017129日;

22、《写意花鸟画的当下思考》,发表于《江西日报》,2017128日;

23、《学术评判也要与时俱进》,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20171129日;

24、《艺术创作不能任意丑化现实》,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1127日;

25、《为何“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屡见不鲜》,发表于《新快报》,20171126日;

26、《别让书画展变成人脉展》,发表于《北京晚报》,20171123日;

27、《传统书画是否过于守旧》,发表于《美术报》,20171118日;

28、《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评论工作者首先要自信》,发表于《中国艺术报》,2017118日;

29、《谁在拉低中国画原有的标准》,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116日;

30、《勿做评论界的混子》,发表于《美术报》,2017114日;

31、《书画家怎么就成了“暴发户”》,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7911日;

32、《写意花鸟画的当下思考》,发表于《美术报》,201792日;

33、《只做好市场就够了吗》,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7827日;

34、《艺术如何介入生活》,发表于《美术报》,2017812日;

35、《谈书画圈的“晒合影”现象》,发表于《美术报》,2017729日;

36、《写意不等于抽象》,发表于《团结报》,2017722日;

37、《“伪民间”与“伪官方”》,发表于《团结报》,201778日;

38、《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发表于《团结报》,201771日;

39、《没有感情哪有艺术》,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7716日;

40、《网络文艺的中国形象》,发表于《美术报》,201771日;

41、《大师无技巧》,发表于《潍坊晚报》,2017616日;

42、《频繁展览误了谁》,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第21期;

43、《变了味的书法用笔》,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第19期;

44、《书画的真传统是什么》,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第18期;

45、《耍小聪明的新文人画》,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第18期;

46、《什么是当下书法最欠缺的》,发表于《书法报》,2017年第17期;

47、《伪艺术家比无知还可怕》,发表于《湖南日报》,201762日;

48、《书画家不是交际花,不需要到处跑场子抛头露面》,发表于《新快报》,201749日;

49、《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发表于《公关世界》,2017年第4期;

50、《听不进批评才最狂妄》,发表于《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2期;

51、《写意不等于抽象》,发表于《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10期;

52、《批评家莫做软骨头》,发表于《杂文月刊》,2016年第5期;

53、《艺术创作离不开情商的参与》,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第25期;

54、《“工匠精神”不等于“艺术家精神”》,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第24期;

55、《丑态“江湖”几时休》,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第20期;

56、《疲软的中国当代艺术》,发表于《中国美术报》,2016年第4期;

57、《谈谈当代书法》,发表于《书法导报》,2016年第24期;

58、《思想性是绘画的核心要素》,发表于《新快报》,20161113日;

59、《书画家轻文重墨是时下的悲哀》,发表于《环球艺术家》,2016429日;

60、《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不可拆分的属性》,发表于《收藏快报》,2016113

......

(编辑整理:王存鋆、梁新煜、张少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