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哀愁的林徽因书法

美丽哀愁的林徽因书法

杨立新

      在中国书法史上,女性书法家罕如凤毛麟角。清代学者厉鹗从正史、野史、杂记以及断简残篇里捕捉并裒辑了历代女书家仅211;当代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先生复摭拾各类典籍杂著,续补上了96人。时至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的解放,女性书家日益增多,成为中国书坛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这其中,长期为文名所掩的林徽因(1904年—1955年)的书法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不久前,我在《书法空间》网站上无意间浏览到了林徽因的一副书法对联(见下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领略这位“中国一代才女”(胡适语)的书法风采,惊艳一瞥中,我被她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美丽与哀愁震撼了! 


   (林徽因书作) 

       这幅对联的联语为“宵清籁灭黄鹤时警,山空迹孤白雁忽来”,落款为“壬午仲冬十二月林徽因书于播州客中”。壬午年为1942年,而壬午仲冬十二月应为阳历1943年的1月,林徽因时年39岁。

1943年初为抗战相持阶段,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随中国营造学社正避居在四川宜宾南溪县的李庄镇。据《林徽因年表》记载,为配合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罹患肺病的林徽因正抱病阅读二十四史,进行资料准备工作。也就在一年多前,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成都的对日空战中阵亡,林徽因抑制着内心的悲痛,焚膏继晷,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第六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并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生命已严重透支。

对联落款中所提到的播州即今天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是唐宋元明时期遵义的古称,置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因境内有播川而得名。关于林徽因1943年的行踪,《林徽因年表》中告阙。梁、林二人在李庄期间,足迹曾遍及巴山蜀水,1942年林徽因曾赴大足石刻考察,这副对联可能是林徽因考察途中暂客遵义时所书。

此时,面对着国破、家亡、弟死,沉疴在身的林徽因内心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联语为我们描绘了南方深山冬季的悲凉景象,这是一个肃杀空寂的黄昏,天地万物似乎都归于沉寂,忽然一阵凄清的黄鹤唳声传来,猛抬头,一行白雁倏地掠过长空,面对此情此景,内心敏感的林徽因伤如之何!林徽因是一位对时间有着特殊感悟力的女性,她于1937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时间》一诗中写道: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
                      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
                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
                     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这首诗可以作为对林徽因上述联语的解读。

从书法上看,林徽因这副对联写的是“初唐四大书家”中褚遂良的“储体”,准确地说主要源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这副楷书八言联整体舒淡雅致,笔划柔中含劲,虽多取弧势,而毫不俗媚,颇有几分丈夫气。的确,林徽因将褚字的“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特点以及“空灵”的特色演绎得非常到位和精彩,并将自己的孤傲、高洁、哀伤和灵性充溢于字里行间,达到了字与人的完美结合。

我们试将林徽因这副对联中的“清”、“灭”、“时”、“山”、“空”、“孤”6字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林徽因虽然每字皆有所本,却颇有个人的创获和发挥。如繁体“滅”字左边的两点水,林徽因将其向上收缩,与右边一点呈呼应之势,下面一撇横逸而出,灵动穿插,既应规入矩,又自出机杼,别开生面。全联无一字不飞动,亦无一字不规矩。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林徽因的临习之功和她的个人天分了。

        不过,也许是尚在病中的缘故,林徽因的笔力还是略显弱了点,尤其是上联的最后两个字和下联的“忽”字,有些笔划显得纤细飘忽,“警”字的捺点也没有处理好。当然这只是瑜中之瑕。

关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杨守敬这样评价道:“褚河南《雁塔圣教序》,昔人称其如‘烟袅晴空’,最善形状。”他还批评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对其“美人婵娟,不胜罗绮”的贬抑,认为“原书虽离纸一寸,实下笔千斤也”。其实,宋徽宗劲挺无比的瘦金书,即脱胎于此(故而有人误以为林徽因写的是瘦金书)。可见,写褚字是需要相当的功力与腕力的,这就如同唐朝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林徽因所书此联笔法娴熟,笔力劲健,笔势飞动,线条充满了张力,并通过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表达出流动不居的情感,同时赋予了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仍可称得上是临习褚字的上乘之作,而林徽因此时年方39岁。

有趣的是,我在网上还搜到了一副与此对联相同联语的林徽因的伪字,该赝品源自2008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由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拍出,成交价8960元。落款亦为“壬午仲冬十二月”,但无书写地点。行笔拖沓做作,神韵全无。面对如此拙劣的赝品,相信大家不难辨识。真赝之间,何啻捧心西子与效颦东施!

 

      (林徽因书作真迹)                                    (林徽因书作赝品)

 

但遗憾的是,林徽因的存世墨迹不多,目前仅能看到这幅公开的书法对联。这就如同她的文学创作,总是那么惜墨如金。萧乾曾在《林徽因文集》的代序《才女林徽因》一文中说:“徽因自己写的不算多,但她的写作必是由她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悲是喜,必然觉得迫切需要表现时才把它传达出来。”廖廖数语勾勒出了一个性情中的林徽因,她的书法创作也应作如是观。至于林徽因的书法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水准,仅凭她中年所书的这幅作品,还不能妄下断语。如果单从这幅楷书作品来看,39林徽因尚未形成自家面目,转益多师的迹象也不甚明显,所学的应是二王一路。林徽因享年51岁,晚年还会有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其个人书风也会逐渐形成,定当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姑且将她的这幅作品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才女陆小曼的进行比较(见下图),我们就可以确定她在民国女性书家中的位置了。

                        

                               (陆小曼书作)

陆小曼(1903—1965),现代海上著名女书画家,早年曾参加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书法兼善,尤工蝇头小楷。然而,与林徽因的书法相比,二人便高下立现。可以看出,陆小曼的这副楷书八言对联写得也很不错,是很规整的欧体楷书,基本上是亦步亦趋地书写,但是在神采和品位上却不能与林徽因相提并论。这两位才女的书法,有如空谷幽兰之与凌波仙子,虽然都很不俗,但在格调还是大异其趣。这就宛如两人的美:陆小曼美艳之至,林徽因清丽无方。陆小曼的美一览无余,好比秋天枝头成熟的果实,伸手可即;林徽因的美宛如夏夜的朗月,只可抬头仰望。显赫的出身、高贵的气质、深厚的才学和“极赞欲何词”的美貌,这四个缺一不可的要素才孕育出了神一般的林


               (林徽因)                                      (陆小曼)

 

关于林徽因的学书经历,其有关传记均无有提及,但我们仍能寻见一些蛛丝马迹。林徽因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幼时由工于书法的祖母游氏带大,她的启蒙老师是大姑林泽民,亦工书法。其父林长民因擅书,有“时花美女”之誉,被康有为赞为福建最佳书法家。显然,林徽因的书法是幼承家学,她16岁时随父游历欧洲,也是相伴左右,耳濡目染,定当获益良多。可以猜想,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在她那位于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现为24号院)著名的“太太的客厅”里,应该也与当时的名流巨子谈过书法。其所过从者,就有以书法见长的作家沈从文、外交家叶公超和美学家朱光潜等人。

林徽因的才艺是多方面的,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在建筑学上颇有建树,而且还业余创作了许多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翻译各个领域,在京派作家圈中声誉鹊起,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灵动的一笔。而书法则更是她“余事”中的“余事”,从她广泛的爱好以及存留墨迹不多这些事实来看,她于书法应是治学之余的“学之终事”,她也是无心作书家的。但由于她在美学方面的独到见地,及其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和书卷气,加之她涉猎广泛的综合修养,就使她的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偶一挥洒弄翰,便成佳构。其为他人所不及者正是这种高雅的文气和神韵。梁从诫曾这样评价他的母亲林徽因:“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点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当然,兴趣广泛的林徽因她的主要志趣并不在书法上,这从她的日常书写(包括书信、日记、读书笔记、诗文手稿等)基本上都是用钢笔书写便可以说明点,所以,她并没有把自身在书法方面的天赋与才华发挥到极致。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和夫人费慰梅,曾这样描述这位气质如兰、才貌双全的奇女子:“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挟裹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遗憾的是,林徽因这团带电的云倏忽之间便飘过了历史的天空,如今,我们只能面对着空寂的天空发呆。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里,美已被严重地扭曲和变形,书坛“丑书”盛行,大众审美也变为审丑,木子美、芙蓉姐姐、流氓燕等等,这些名利的走狗、欲望的帮凶、恶俗的姐妹、美的天敌,她们的流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缺乏林徽因和美的时代,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件甚感悲哀的事情。所幸的是,透过林徽因的这幅珍贵的遗墨,我们还能依稀窥见前辈的衣香鬓影,绝世风华……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