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陇东黄土高原上走来的书法家

宁县平子镇人 07/30 14:40
     谈起在西安工作的张维先生,在目前为止与我只见过两次面,但他的名气在我孩提时候就如雷贯耳了。那是在我刚上初中,一天,美术老师突然兴奋地在课上宣布:“从我们学校走出一个书法大家,年纪不大,书法却写得老到,而且新近还出了一本字帖,他就是荣获全国书法大奖赛一等奖的张维先生。希望爱好书法的同学到新华书店里购买一本回来临摹,对书法学习有帮助。”于是,全班同学有一半以上都买了他的字帖,书法第一次走进了我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说,今天我的同事或朋友说我的字写得好,每年春节期间,都有乡亲上门请我写春联,并盛赞我,这都得益于当初我受到他的影响有关。
  其实张维先生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与我是邻村,而且他的母亲婆家在我们村,我们从小也耳闻年长十来岁的他,自幼聪明才智,勤奋好学,成绩上进,便在方圆里得到“书法家”的雅称。当他在出道不久,便在全国级比赛中,不断有新的成绩创出时,家乡的长辈们在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都会以他为参照人来教育或激励下一代。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张维先生是那时年轻人的偶像,至今在镇原,说起他的字,人们都会由衷地竖起拇指夸赞,他影响了镇原数代书法爱好者。
  随着对他书法认识的加深,我还知道他的毛笔书法也堪称一流。真可谓刚柔相济,双笔齐下。如果说他用硬笔书写如开山劈石,入木三分的话,那么他操作起毛笔书意像船行海上劈波斩浪,又似风卷云舒行云流水。因为毛笔书法注重运笔速度和着色变化,硬笔书法在结体上轻巧秀逸。在他看来,只要在运笔的力度和速度上运用得当,硬笔书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如同毛笔那样的笔触变化及神韵。所以,他的毛笔书法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展览并揽得桂冠,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书画家名典》,并流传到日本、东南亚及台港澳地区。1986年以来,他出版了多本(部)字贴和书画诗文集,好评如潮。
  字有结构,书无定法。虽未曾谋面的我,随着我对书法由爱好到研究,也开始关注起他所书就的飘逸如行云流水般的字的韵味。张维在书艺时,不盲从于被称作“法”的实践之中。他把传统书法注重个体的抒情写意,转换到对接受者进行视觉对话。他不以解构汉字为目的,而是把重点放在构成的现代意识以及视觉的审美感受上。对于字的线条张力感和流畅感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飘逸、自然、和谐之美,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所以,纵观他的作品,除了冲击你的视觉,还不时地可以激活你的思维享受。
  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先举先生说过,欣赏张维的书法如同欣赏交响乐,那如歌的行板似在字行深处,不疾不徐,如期而起,叫人欲罢不能。
  这一点在所有爱好他书法的人们身上得到能效和印证上,我也深有同感。同时还欣赏他在书法理论上的造诣。记得1986年10月15日《书法报》上刊发一篇他的《学习书法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文章里说过,学习书法的人,首先要学习书法理论,既是为了提高鉴赏能力;其次是为了指导书法实践,多学别人,长进自己,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进步。为此,他勤写书法研究理论在《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陕西日报》、《艺术家》等发表,为初涉书法的爱好者指明了方向。他的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和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作了介绍。
  在神往这位乡贤的梦想里,我还知道他是位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奖掖后人的一副古道热肠的人,在家乡树立了口碑。他以热心为家乡各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贡献才智,又以一支如椽之笔题写新篇章,鼓舞士气。给家乡人民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他还一直关心家乡后人在才艺方面的成就,并不时给他们鼓励和指导。以雕刻见长的陈步钟、投身文化商旅的陈磊等,得到他的帮助后,今天都与他有了深交。耳闻目睹一些他对家乡文化热心肠后,我前年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正值要出版,一时无法找到一位名家为本书题写书名。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斗胆请同事转达我的意思。不料,虽从未曾谋过面的前辈高人,在他出差甘肃旅途的百忙中,欣然命笔为拙作生花并邮发于我,好评如潮。

   书似心画,字如其人。张维先生对待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便也和他写的一手飘逸的字一样潇洒不拘小节,特别是后进门生或家乡勤奋者。去年秋天里的一天,他正好差旅西安,作个短留,托人约我进城谋个面认识一下,那便是我俩第一次邂逅:中等身材的他,一身朴素的衣着,挎着一只黑色的公文包,说话不多,烟瘾却大,脸上时常带有一种山里人憨厚朴实的笑容,如果让走融入人群中,绝对叫你找不着北。但他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与人说话时,总是脸露微笑地平视着对方,静静地期待对方表达完毕后,他再作总结性的发言,对正确的言论表示肯定或继续让其发扬,对谬论,他总是委婉地加以引导,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我一下子丢却了陌生感。
  在西安城北的一家装潢考究的茶阁中,一些以他为偶像的“追星”族,特地拿出一包据说一斤2000人民币的茶让我们品茗。当大家为这名贵茶论品谈质而争论不休时,品遍天下好茶的张维先生起先不急于表态,而是静静地让大家各抒己见,然后慢慢地品茗着茶道,最后从自己对最初制茶工序的采青、萎凋、摇青、杀青、烘烙、拣剔……一直到泡茶所用的器皿、冲泡、品苟等流程娓娓而谈,直说得在场人们心领神会。我想这就是风范:做事不急下结论,不妄下结论,而是综合各方意见,加上自己的看法,让别人力求在思想上的统一,达到增进友谊,融洽气氛,提高认识的效果。  

   当时我惊讶于他对茶道知识的丰富,同时更让我惊讶的还有他对写文章的独到见解。一直以为他对书法很有成就,不想到他教导我写文章的一番话,使我改变了对他只会操弄笔墨书写一手秀丽字体的看法。他说:“写作与书法清流同本。当你在写一幅条屏或方纸时,首先要全面布局纸张层面,从何处落笔,何处收笔,或楷书美观,或行书漂亮,或草书潇洒,或隶书遒劲,然后想从何处落笔,在那里收功,使一张纸的布局与层次了然于心,这样下笔才心中有数,不致于慌张草就凌乱残局。而写文章也一样,首先要想出主题,打好腹稿,明了文章的主线、枝节和意义,当然更要想出一些属于自己独到见解的、具有给人启迪或教育意义,抑或感染力强的好句子,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看后让人回味无穷。即使他只记着书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件感人的事,你的文章就算是成功不白写了。”
  在感佩他对事物有独到见解之外,在我送他,深谈时,他分别送我与同事一本他新近出版书画诗《张维书法作品选集》一书,并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地为我们题字留念。
  第二次见面时,是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与友人特地赶到回乡过大岁的张维老师的老家——镇原县太平镇。依然的满面春风,依旧谦和有礼,仍然谈笑风生,文人气氛给春节喜庆气氛一下子增添了许多祥和气氛。这次我们三个人天南海北地一番阔聊后,最后把话题转移到游洋本地一些知名人士的工作或生活动态,有志于热心家乡变化的感情,他提出让我采访一些当代家乡所涌现出来在各条战线上精英,把他们事迹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其他乡亲看到他们今天的同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起到鼓舞士气, 策后进的作用。他常说一句是:我从庆阳这黄土地走出来,是个平凡的人。但我想,一个长期生活在省城的干部,在全国书法界享有知名度的张维先生,他的心境不但要把其书法领域发展到极致的同时,还时时刻刻惦记着家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境所具有开阔的视野,博大的心胸和浓浓的爱心!
  张维,他做到了,而且在乡人面前当了表率作用!因为他常说他是镇原人民的儿子,是镇原人中最普普通通的人中的一个!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