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平时生活深居简出,但谈起书法艺术的话题,他便滔滔不绝,思绪敏捷而清晰。谈到兴起时,马上叫家人摆上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落款,按印,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力透纸背,潇洒而豪迈。
的确,张维通过他自身的禀赋,通过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顽强拼搏,通过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他跨越了艺术的蜀道,登上了书法的神坛,予以撼人心魄的艺术感受。他的业绩早已入载《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大辞典》、西冷印社的《印学年鉴》等辞书中。著名的书法家沙孟海书赠他的“蕴智成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条幅,便是对他翰墨一生而终有建树的准确概括和评介。
师古而不泥古 锤炼独特风格
张维告诉记者,他的书法绍自家学。他出生在甘肃省镇原县一家豪侠加儒人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的字遒劲秀美,正是从小在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张维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爱好。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的国家。就书法而言,历代著名的书法家莫不是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下焕发出自身新的艺术生命能量,因而在书法的学习上是不能有半点的虚伪和矫饰。如果说书法中的线条看起来似乎是枯燥、单调的,那么在那一张一弛的临摹学习中,张维探索书法的内在规律,以质为研,以情为势,以势为法。他临过欧阳徇、张猛龙、郑文公的楷书,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草书;结合研究李北海、孙过庭、赵孟兆页等大师的字帖,以及吸取郑板桥、八大山人、杨维祯、黄庭坚、怀素、张旭等人的笔意;钻研《说文》、邓石如的篆书;隶书初学汉隶、曹全、孔宙,后学熹平石经,复参照《石门颂》等。篆刻以汉印入门,学汪关、文何、赵之谦等字法和刀法。在历代杰出的书法名家作品中,他对唐朝柳公权的书法情有独钟。遍临诸家名帖,使他篆、隶、楷、行、草五体字皆能书,而且擅长各家各体,真正做到了“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在临摹、练习书法时,张维并不觉得苦涩,完全沉浸在古人的技法宝库中,摄取古人的艺术翡翠,锤炼出其书法的独特风格:苍劲而不呆板,飘逸而无媚态,或如虬龙腾空,或似行云流水,潇洒脱俗,笔力自如。他入选“纪念孙中山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中外书法家作品展”的书法,就潇洒而不失雄风;入选全国政协主办的“建国四十周年暨省政协成立四十周年书画家作品展”的书法,则是苍劲中透出雅气;入选参展全国政协成立四十周年的篆刻《爱莲说》是以多种字体入印,其中有籀文、小篆、秦隶、缪篆、天发神谶等字体,在篆刻上既贯穿了邓石如的“计白当黑”的理论,又取汪关的稳健、赵之谦的布白,使其作品中有“疏能走马,密不透风”之韵味。
他的书法、篆刻作品除了被选入选全国大规模的展出和刊登作品集外,在许多碑林中也留下其神完气足的墨迹。如河南省开封市翰园碑林、安徽圣泉碑林、山东颖州碑林、江西碑林、八卦城碑林……莫不让游客在碑苑穿梭游览时,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此外,他的书法作品还远流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
追求艺术精华 书诗印画并进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张维深知“作书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都不可能通其妙”,而且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特别讲究个性和情感。所以在寻找生命活力的翰墨之中,他勤学不倦,博览群书。他通读过《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古文评注》、《滕王阁序》、《答苏武书》、《讨武明空檄》等大量的史学和古典文学,研究过音乐、诗词、绘画,尤其是对邓石如的“疏能走马,密不透风”颇有钻研。他认为,书法与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是“孪生兄弟”,应该相辅相承融会贯通,互相促进。他说,文章开头声势雄壮,中间娓娓动听,结尾余音袅袅;诗词的起、承、转、合;音乐的抑、扬、顿、挫;美术的阴阳向背、远近浓淡都与书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此,在练书法之余,他琴棋诗画印全方位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而他的书法,或是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或是书法作品展的,或是赠送友人的,莫不表现出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诗词的韵味美、丹青清隽高雅的布局美,把各种艺术的技法都米柔合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正是如此,他的书法能随物赋形,出之自然,轻灵中有凝重,端庄处有活泼,苍劲里有典雅。他的草书更是酣畅淋漓,气势夺人,如嫦娥拂袖;转折激越,似云长舞刀。
在书法上有高深造诣的张维,他的名声跨省出国,只是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吟诗作词也颇有成就。他是全国诗歌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维的诗词极少有吟风弄月之作,大多数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主题而抒发情怀。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央提倡干部要“四化”,在1980年的中秋晚会上,他朗诵自作的一首《鹧鸪天》词:“成群诗友聚江滨,三中人大秋如春;瞳瞳景色情可已,飘飘仙乐感殊深。除酷暑、去旧痕,清风明月度良辰。愿随节奏同起舞,卸肩长作散人身。”早在1991年,《甘肃日报》、《党的建设》等报刊杂志都刊登过他的诗作。改革开放后,他进入了第二次诗词创作的高峰,诗词常在《陇东诗词》、《春韵》、《现代诗人诗词选》、《玉湖诗集》等诗词刊物上发表,曾获得湖南长沙“龙年中意杯”诗词佳作奖。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张维的国画虽不如他的诗、书、印的成就,但他高兴之余也挥洒几笔,由于他书法功底扎实深厚,国画也画得水墨淋漓,深得行家的赞许。特别是他将诗书印融入画中,画中有诗,诗中有书,书印相映,使整幅画的构图非常的美。他曾自画自刻几方象形印,其中有一方印刻画“双鹤”图,两鹤形态各异,其悠闲之情栩栩如生,从这方印中可以窥见他的书、画、刀法之功底。
弘扬中华文化 悉心培育新
是的,为了培养书法的种子,张维甘愿成为“孺子牛”,甘愿成为一位辛勤的园丁。
书法是一门艺术。在宁静的整体感觉中,有“矫如龙蛇”的线条,有“飘若浮云”的深蕴内含,若没有名师指点,则很难领悟出字与字之间的内存规律。张维自从肩负“为人师表”的重担后,他把自己几十年来“藏锋”的心得体会悉心地教导学生。把自己在墨法、笔法上的精研倾囊而出地授予学员。辩证法里曾经讲过:事物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同样,书法也是如此。关以良认为今人不应死守“悬腕肘书写”、“腕活指死”、“横平竖直”等陈规。在作品的章法上,他强调要求:“不离法度,斜正互纠,长短错综,疏密交至,稼纤间出,枯润相生”。在字的结构安排上,要“因书取势”,要考虑字与字之间的避让与侵占,前后左右之间字的气势,要“随字异形”,或伸引,或缩短,或阔、或窄;在一幅字中既有重笔,也有轻细,即是“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教导学生运笔要刚柔相济,在一幅字中若是相同的笔画或相同的字,要以不同的角度、俯仰、笔势使其变化……
循循善诱教导学员的张维,犹如野外营地的篝火,给漫漫征墨者带来希望,带来光明。他把学生们引入到颜筋柳骨的世界里,领略字的风姿。在他的启迪下,学生们挥洒着笔墨,没有那种故作的雅拙,没有那种狂躁的邪乱,而是遵循墨迹的组合书写规律,该提的提,该按的按,该呼应的呼应,该互补的互补……正是在他耐心、细心的引导下,他的不少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1988年的国庆节,学生即席挥毫书法比赛,他的学生得奖50%。1989年他的学生有一人获全国少年书法比赛二等奖,一人获三等奖,有五人获全国青少年书法竞赛奖。
张维在播种和耕耘中,授人艺学,但更重视育人。他常以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来教育他的学生,勉励后生要“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