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若干年前,张维先生就已经成为著名书法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他就以他的行书向书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张维却没有如大家期望的那样“火”起来,用评论家们的话说,这么多年来,书坛一直忽略这个人的存在,至少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他的实力和实际成果是很不相称的。评论家甚至在他的文章中惋惜地说:张维是个寂寞的、不走运的书法家。可是张维自己并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的书法创作其实一直非常顺,那么多人在书法这条小路上挤,不是入展览,就是搞理事、主席、副主席,这个太不正常了,学术吗,于什么主席、副主席有什么关系,人的学问高低,于这无关,当了主席、副主席的人,每天在搞关系、忙事务,那有时间写书法,看碑帖,我见了一个省书法家协会的主席,每天都在官场应付,他自己说,一个多月都不写一副书法作品了,根本就不沾毛笔了,外号是书法家,其实是个官,长此以往,我算是幸运的。”我常常会惊讶于张维的淡定、从容。他说,书法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能够让自己愉悦,其他的,他不在意。或许正是这种淡定和从容,使得他能够如此执拗、如此顽强地经营着自己的那块书法圣地,能够心平气和、不紧不慢、扎扎实实地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远离文坛中心的小说。
在张维四十余年的书法生涯中,中国书坛的各种流行色变幻不定,但他似乎从没被左右过。在张维看来,好书法作品应该是长了骨头的。书法像人一样,应该有自己的骨头。营养可以借鉴,但血肉应该长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骨肉是不可分离的。近年来有些书法家似乎总与读者有一道“隔”,张维认为,造成这道“隔”的原因就是作品的血肉没有长在自己的骨头上。书法家的体验不是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下的体验,而是从书本上看过来的体验;书法家的思考也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在别人思考的基础上的思考。不追逐流行,而是潜心打造自己的一副骨头,这或许是张维书法学习的追求?
一副大篇幅书法作品诞生了,看张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问起了他的下一个“孩子”:是否还会是苦难主题的延续?它又会长一副怎样的骨头?张维笑了,他说他只能肯定一点,无论主题是什么,他的立场、情感不会变。他认为,有一颗公允的、善于感悟的心对书法家非常重要,它能为作品提供立场的保证。
在读《张维书法作品选集》的时候,我记住了张维写在作品里的一段话:在我们卑微的内心,大约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有了这样的希望,我们就会把日子过得硬扎起来,就会看重一些东西,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就像战士守住他们的阵地那样,忠诚、勇敢、仁爱,用血和肉,用意志和精神。这是普通人过日子的感受,或许也是张维作为一个书法家的信念?
世间有丑,有恶,但它们根本无法蒙蔽我的眼睛,我清晰的看到:更多善良的人在全力寻找书法家的根本所在。更让我欣喜的是,更多更多的人将要加入到寻找他们的队伍之中。一座城市正是有了书法家的存在,才使城市更具有文化影响力。一个国家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才使国家更强大。我在盼望着!从城市的某个角落里传来令我们所振奋的消息。社会的进步是人类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共同推进的,我现在所能做的便是呼吁社会各界加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行动之中,我走在古都西安的街头,思想着一个书法家的酸甜苦辣和人生。
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张维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文学创作。1985年开始在书法报刊上发表作品,讫今达500多篇。这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家的渴求,从他积极倡导文化人的书法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我看懂了。张维,你才是真正的书法家,这是一个以一生已经开始文化与书法的研究必先具备的元素之一:个人品质与良好的人格。更深入地讲,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有好多书法家已不谈这个了,我对年轻的一些书法家没什么好印象,更谈不上去关注他们的书法作品。我觉得他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逸的年代,在父母的骄生惯养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长大,无世事沧桑、生性自私、无耐性、无定力、缺乏责任感、任性、张狂、恶搞娱乐成性。年轻的好多书法家、好多写手往往会用他们的涉世不深来满嘴不屑,常常用他们从古代书法作品中所学到的一点教条理论去返身攻去,毫不在焉。而张维先生恰恰相反,他才将是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希望,民族书法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闪光者。
我开始看了张维写的一些文章和书法作品。这是个安静而朴实的人,从他的诸多作品中,通过学习后就能感觉得到,张维的书法和文笔更显成熟、劲道,对时代世事史实的穿越,日比一日地凸显出他的书法才华和灵敏思维,他那字里行间所投射出来的真实和真诚,正应了他那种为自己负责的---少说话、多做事的态度。
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越的书法家,真实地用他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的书法作品,用他的书法作品划时代地彰显一个古老民族的书法家,是一个书法家审时度势,生活和笔墨积淀后,思想成熟后,头脑冷静后才有可能尝试的结果。张维让我看到了希望。象深水下划过的宽痕,生活是具体而烦杂的,笔墨的积淀,还有许多随时要滋生出来的变故,只有耐得住寂寞、且内心坚定的书法家才能从浮华背后走出来,从而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来冷静思考,沉稳创作。
书法永远是张维生命的一部分。他把书法作为一种毕生追求的东西,一种事业,一种信仰来对待。当然也不排除曾经有过把书法作为敲门砖,升官发财、成名成家的梦想。四十多年来,文学已融入他的生活,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从小他喜欢临贴书法,他从小就阅读的东西比较多,比较杂。书法的,美术的、文学的、史学的、哲学的、军事的、科技的,抓住什么看什么。归纳起来,读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比较多,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的东西他都涉猎一些。像庄子的《逍遥游》、老子的《道德经》、及集古人智慧的《易经》,张维都研读了不下数十遍。张维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吸取创作的养料。近年来,张维把目光更多地停留在佛教禅学方面。象《坛经》、《金刚经》、净空法师的一些著作,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佛教的作品。虽说佛教是外来宗教,从印度传入的,但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就已经本土化了,逐渐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很大,对中国园林、雕塑、壁画、建筑、绘画、文学等等来了个整体的提升。可以这么说,宗教往往是构成一个民族或地区核心价值观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信奉宗教的人群比不信奉宗教的人群的行动(行为)更具道德底线。当然,宗教中也有不少极端分子。
现在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张维,在出了几本书法专著后,也沉静下来,思索了许多东西,他想,在今后一个时期,他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冲撞、交融、渗透。比较之后形成自已的写作感悟,重点还是在文化和书法方面。
张维的思想有多远,他就能走多远。最起码的,张维,让我看到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人在沉静下来,研究文化,研究书法,希望在此!有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