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渠哪得清如许 --当代书法家崔炳亮印象

    崔炳亮对我而言,是赏其书法在先。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书法展。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擦亮了我的眼球,他便是崔炳亮。发现他竟将真草隶行篆书法诸体集于一身,且皆有独到之处。这不得不让我为之一震。学好一种字体尚且不易,现观崔炳亮之书艺,竟精多种书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想此君必是天赋超然,勤奋毅然。炳亮书艺有成,究其原因就是痴情加努力。炳亮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
    书法艺术之所以在日本被称为“书道”,实在是和修身养心、强体健魄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因而方有“人品即书品,书品即人品”一说。人品与书品是相容的,是合二为一的。炳亮的好学精神,谦和待人,勤勉做事,都是自幼从书艺中汲取的营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崔炳亮从商周甲骨、金文入手,探求汉字书法之源泉,于其稚气和朴拙中汲取原生态营养液,并将其精髓运用于各种书体,因形因意而揉合之、融会贯通合之,使书艺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就这样,炳亮笔法感悟于甲骨金文,广取博蓄于历朝书体,从而达到了高古大雅、浑厚清醇,得到了魏晋风韵、汉唐气象,避免了为书而书的浊气和俗气,使书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有机统一,且彰显了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取得了真骨凌霜和高风跨俗的审美品位。

    2007年,崔炳亮与同道倡议成立了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并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为青年书法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较好地宣传了泰山、泰安,在泰安乃至全省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7年12月,他提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单元石刻书法研究组织--泰安市《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泰山金刚经》是我国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泰山金刚经》大型摩崖石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泰山中华书法名山的成功申报。研究会成立后,作为秘书长兼副主席的他履职尽责,广泛组织开展活动,研究会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扩增。为弘扬泰山文化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我从崔炳亮的作品读到了,线条点画的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虚实,架构的上下左右因笔锋运行,疏密不同而包含阴阳远近高低,给人以叠梁架屋、高屋建瓴的气势。或削劈势如破竹;或轻描淡写如弹筝轻拨慢挑;或如观长江大河,浊浪滔天,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或如观雨后崇山峻岭,既有涧水深流,又有叠泉飞瀑;既有峭壁千仞,又有古树盘踞;既有乱云飞渡,又有云海翻腾……气与势,张与驰,声与色,神与品皆融入其中,观赏其作品,眼中、耳中、心中皆有承接,皆有感悟,且将人带入万千的遐想梦境之中,达到艺术客体与观赏者主体相互渗透和感动的心灵互动与感应。

    最后赠炳亮二联为本文结。一联曰:天赋如趵突之泉,无用斧凿便喷涌数尺。勤奋似黄河之水,何须扬鞭即流泻千里。二联为清代陈白崖题书斋联,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作者崔西明,原名崔希明,曾用名崔兮明,号天庆子,山东省新泰市人。退休前系泰安市文联《泰山文学》编辑、文学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创作并发表、出版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300多万字。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