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987年丁村遗址考古工作回顾

李占扬艺术网 08/16 11:01

1984-1987年丁村遗址考古工作回顾

 

1984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我结束了朔(县)石(家庄)拟建铁路沿线的考古调查,来到丁村,跟时任考古所副所长的王向前先生学习做旧石器考古发掘。因丁村遗址是裴文中、贾兰坡等老一辈考古学家曾经发掘和研究过的地方,又有以王建先生为主的山西旧石器考古学者1970年代做的大量调查、发掘为基础,我觉得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条件都是很好的。

丁村紧临南同蒲铁路,因修铁路复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开始了中断数年的丁村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我看到,上半年王向前先生和山西大学石金鸣(现为山西博物院院长)发掘的解村电灌站地点已深达数米,在发掘中,他们也在离发掘点东北约200米的地方发现了另一石器地点,当时称钙板层地点。

钙板层比解村电灌站地点地势高,电灌站地点属汾河第三级阶地,是堆积阶地,钙板层属第四级阶地的侵蚀面,是基座阶地。石器和零星动物化石镶嵌在钙板上,清晰可见,河流阶地上遗物如此规整的分布,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见过的一次。

   解村电灌站地点出土的石器并不多,相对地动物化石要多一些,动物有亚洲象、斑鹿和马等种类。动物骨骼可能是丁村人狩猎食肉后留下的,大约在1985年夏天,美国新考古学派创始人、新墨哥大学教授宾福德考察丁村遗址时,观察了解村电灌站地点出土的一些动物骨骼,发现有切割痕迹。但是,这批标本没有整理,它和那一阶段考古发掘与调查所获标本一起,存放在丁村一间不大的标本室里,后被山西所运到了太原。

1985年春天,发掘汾河对岸的柴寺细石器地点。柴寺细石器地点南距7701地点约300米,文化层是汾河第二级阶地的底砾层。底砾层以上的堆积是汾河一级阶地。下伏地层比较古老,是一套灰绿色的含石膏的地层,这套地层在柴寺地点以南出露较好,含丰富的哺乳类、鱼类等化石。

细石器包含在厚70至90厘米的砾石层内,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雕刻器等类型,石料以优质的燧石为主,也有少量变质灰岩,面貌和下川细石器相似。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出土细石器和石料100余件。此外,还出土了1000多件大形打制石器,其石料和种类都和丁村组出土的大同小异。值得一提是,出土了一件个体略小的三棱尖状器,也出土了一些石球,石球表面被一层厚厚的钙物质包裹着,均为石灰岩质,非常滚圆。丽蚌很多。丽蚌是暖期的代表物种,丽蚌的出现说明细石器的主人处在一个较暖的环境中,文化遗物的时代基本排除了末次盛冰期的可能性,可能处在全球气候升温时期,即不会早于距今12000年前。

那一阶段丁村考古的另一收获是发现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王向前先生在早先发现了太原古交石器制造场,他一直认为丁村遗址的石器制造场可能在东山(大崮堆山)一带。某一天我们还真发现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当时认为可能就是丁村遗址的了,但发现的石器有些怪,想着也许下层会发现和丁村相同的石器。在我回河南工作以后不久,经王向前先生和朱晓东(现为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的两次考古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尽管如此,这次发现也还是十分重要的,起码证明了丁村人时期还不具备在基岩石上取料制器的能力。

其间,比较重要的考古发掘还有高星在丁村以东与丁村组相当的地层里发掘出土一批打制石器,其中也有一两件精品,但这批石器也和其它批次出土物一样,被存在当时的库房里,遵守了要集中写大报告的“约定”。

我一直将上世纪丁村考古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裴文中、贾兰坡等老一辈考古学家1954年在丁村所做的工作为第一阶段;王建先生主持的1970年代的考古工作为第二阶段;王向前先生主持的1980年代的工作为第三阶段。我所参与的工作当然属于第三阶段。我在丁村渡过了宝贵的三年半时间,这是我学习旧石器考古的黄金时期。如今,上述三个阶段考古的主将均已离开了我们,第三阶段的调查和发掘也已无情地过去了30年,逝者如斯,而我更期待着丁村的新的辉煌!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