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和雅 逸趣超迈——于丽华评高殿霞山水作品

清正和雅 逸趣超迈

 ——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书画家高殿霞(山水篇)  

                        作者  于丽华

高殿霞的国画线条苍劲,笔墨老道,那种集传统文人的多种修养而建构出来的荒寒与闲逸,古雅与宁静,在喧嚣的当代语境中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风韵,令人想到宋元绘画对古典审美趣味的营造。  古典,首先意味着经典。经过时间的淘历所保留下来的经典,其中所凝结的恰恰是人性中共通的审美理想,是普世文化价值中最不可动摇的核心部分。近代以后,国画的何去何从随着社会历史的动荡而风雨飘摇,从康有为的打倒“四王”,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到文革的“破四旧”,再到八十年代李小山的国画“穷途末路说”,国画总也避免不开被意识形态裹挟的困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与人性的正常回归,全球国际化的深入,作为社会精英修身养性,以“小技通大道”的中国画,越来越彰显出对当代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  高殿霞出生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潍坊,潍坊以“中国画都”蜚声海内外。尤其是潍坊盛产的木板年画,朴素单纯,线条粗犷,想象丰富,极富装饰性和趣味性。从小的耳濡目染,亲朋好友的言传身教,为高殿霞的艺术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画格即人格,高殿霞绘画语言线条的简率和纯正,以及意境营造所透露出来的清雅气息,一方面,是她对历代山水画的长期临摹和研究的结果,这一点从她临摹的历代名作可以看到她对古典山水精神的把握。创新先以吃透传统营养为前提,尤其是对宋元山水的融汇贯通,为她日后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出生在孔孟之乡,受儒家文化的长期熏染,血液中带着山东人的单纯率性、诚恳大气。《中庸》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对“诚”和“正”的深刻理解和文化坚守,不仅为她游弋于社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同时也为她艺术天赋的发挥添加了翅膀,古雅清逸的画面背后,充溢着一股浩然正气。诚心正意,而达赞天地之化育。正所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在画面的位置经营上,高殿霞喜欢使用高远、深远的角度。以作品《沂山观瀑》为例,S形的山间小路向远处高出缓缓伸展,山底的茅舍,亭榭、高士和山体的高大形成反比呼应,驾轻就熟的皴法轻松的表达了山石的质感。几丛三五成群的树穿插在画面中间,聚散有致。整个画面沉稳阔大,厚重而又不失笔法的轻盈。“画者,心印也”,画面写意实际画家的自我精神关照。高远的视角对眼前景物的传移模写高大坚实,便是画家心胸气量的不自觉体现。身在境界第几层,下笔就在第几层。

相对于《沂山观瀑》工秀的笔墨,作品《深山问道》的泼辣洒脱,则让我们看到了高殿霞出手不让须眉的本色。泼写自如的灵动笔触,充分说明当代笔墨本身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画家泼墨挥毫的那一刻,色彩韵律,即刻的心情,都能在下笔时的速度,浓淡枯湿的变化中体现出来。各种绘画元素在画家的笔墨调配下,创造了一种个性化的虚境。深山问道的题材在今天并不新鲜,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迷茫,因此解脱迷茫的道就大不相同。借古而不拟古,高殿霞的笔墨程式古所制造的虚境,古意盎然而又糅杂着当下的观看方式,传达着一种精神上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代观念,使得今天的深山问道对画面的阅读并不感到时间距离上的陌生。

2011年,高殿霞负笈晋京,被录取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家,成为范扬先生的得意门生。对于范扬所取得的绘画成就,画家王卉在《神敛笔纵情笃味长》一文中这样写到:“范扬更加注重加强自身的国学修养,体悟中国文化中庸冲淡的儒家文化气象,并使得这种冲和之气渗透在其作品之中,产生了融笔法之潇洒放逸与气格之沉雄厚重于一身的山水风格。具体地说,范扬的画比较使气任才,但又能到内涵和收敛。”范扬的成功,更多地得益于画面形式的当代趣味,画面中那些纵横穿插的线条的表现力,极具油画笔触的形式感。高殿霞近期的作品既师承了范先生当代笔墨的开合张力,又保留了自己放而不野的文质风度,——深邃内敛不失温润,犹如儒家文化的谦谦君子,“望之俨然,扣之也温。”导师范扬为其挥毫题词:"高殿霞书画作品翰逸神飞"高殿霞的笔墨所携带的时代气息,印证了即使在过度追求张扬自我的当代,传统文化中的含而不露,平淡冲融的人格修养仍然是许多人所崇尚的价值标准。

西方艺术经历了格林伯格叙事逻辑之后,丹托宣布了现代主义的终结,艺术从此走向多元主义。早在现代主义之前,艺术品的审美性就不再作为艺术品的评价标准。丹托预言,艺术将取代哲学,艺术的阐释阐释功能将替代哲学对社会的思想启蒙。然而,现实就是现实,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来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哲学和艺术不仅彼此无法取代,让丹托不曾想到的是,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度,绵延至今的中国古典绘画,就和中国哲学从来没有分离过。换句话说,中国画里面的所隐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只要中国画存在,哲学就存在。反过来说,画家的人文修养,身体力行如果达不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也就画不出天人合一的中国画。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支撑永远不会过时,形式可以随时代发生变化,但对主流价值的追求可以永恒。高殿霞面对当代艺术的繁纷复杂,并没有追求光怪陆离的形式,而是老老实实打好基本功,从古典绘画中汲取营养,理论认识上的高度让她的艺术实践一开始就站到了主流文化价值的层面,不能不说是她的幸运。

高殿霞每天除了画画外,还坚持练书法,她同时又是很有造诣的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为数不多的女中翘楚。古人云:书画同源,书法自古被认为是绘画的基本功。中国书法从远古的象形文字演化而来,本身具有一种汉字结构所特有的抽象之美。从技法的角度看,中国画首先寻求学习的是笔墨。谢赫六法将“气韵生动”以及“骨法用笔”置于“应物象形”之前。将书法用笔融入画面的点染皴擦是高殿霞绘画区别于时下其他一些画家的地方。以书入画,画面线条苍健老辣;以画面经营的结构意识布局书法,书法不自觉地带有画面的形式美感,两者可谓相得益彰。翻阅高殿霞的艺术简历,不禁折服于她的多才多艺。她在全国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文学作品,在美术刊物上发表过书画论评论。有理论,有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画画又作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多种思维,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相互之间又能转换自如,是个典型的才女画家。综合能力的长期训练,培养了她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使得她的画面空间的营造具备了一种的纵深感,观众在品读她的画作时找到了释放性情与想象的空间。   

评判西方艺术作品,西方批评家善于用艺术史书写的角度。而中国画的鉴赏历来有使用画论的传统。 相比于西方的逻辑严谨,中国画“望气式”的艺术评判,当下更需要建立自己规范的批评语言体系。丹托有能力宣布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终结,却无法建构当代艺术批评的理论依据。时至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以自己强大的精神内核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到当代的观念转换,他们便获得了俯瞰全球当代艺术的中国方式。高殿霞无疑是这群艺术家当中的一位,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赋予了他们足够的定力,即使生活在图像信息泛滥,各种观念激荡的社会里,她仍然从容地过着内心简淡,闲逸,以画悟道式的生活,用一幅幅有说服力的作品为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他们的绘画实践,向世界证明,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将散发出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20155月写于中央美院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