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中速写

 

于晓中速写

      晓中的形象用几根简练的线条便可勾勒到位。短发、方脸、厚唇、架一幅眼镜,一看就是他,印象深刻。同时他是个粗线条的人,如果细加刻画,反而弱化了他的特点。

      几年前便听鲁旭、玉剑说起胡立民先生清华班里有一个叫于晓中的青年比较突出。想像中应该是一个瘦瘦高高的文弱书生,一见却是典型的北方大汉,只是鼻梁上架了一幅金丝眼镜,眼镜后面那双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平添了几分儒雅。

      相处多了,发现晓中善于思考,为人谦和,乐于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道们分享,绝非等闲之辈。人缘好,善交际。亲和力特强,一见如故,谈锋健。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有时则像一个辩手,有理有据,滴水不漏,令对手佩服。

      晓中是学中医出身,新闻工作立业。这两个经历无疑在对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对新生事物的敏锐观察和探索有独到的优势。晓中学书,时短话长。2002年刚参加工作不久便结识了著名诗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并表达了要学习书法的愿望。旭先生将其推荐给时在河北省书协工作的胡立民先生,其潜质深得胡先生认可。然而,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居无定所,终日为事业、家庭、生活奔波。怕精力保证不了,唯恐辜负老师的教诲。但胡老师为艺的笃诚、执着和为人的坦诚随和,给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创造条件,追随胡老师专业系统地学习书法艺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时时处处关注着书法。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藉,观看了很多书画展览,始终保持着对书法的热忱。同时与许多书法名家交往益深,因工作原因,经常拜访胡立民先生,因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先生伯乐识骏,爱才若渴,多次亲授心得,促其学习书法,并认定晓中能写出来。

      2011年,晓中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胡立民导师工作室正式学习,始入书学正脉。此举可谓高起点、得名师、走正路,求古法。晓中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其深谙“技近乎于道”。艺术首先是精湛的技术,在练习线条阶段,要求自己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工作之余,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书法的研习,午休的时间,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他习字的身影。他还不断告诉自己,学习书法一定要有思想,带着思想有目的地去临帖学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晓中利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到国展精英、获奖高手的华丽转身。从名不见经传到跻身兰亭奖、十一届国展。从入展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开始,将此后中国书协主办的7个大展全部收入囊中,无一落选,一发而不可收。这是何等的实力,估计在全国也不是很多。著名书法家叶培贵点评其兰亭奖作品时说:“此作品以北朝墓志为宗,笔法方圆互用,斩截与绵长相济,不拘泥于一格。随字赋形,得自然之变,字法或因其形而强其纵横收放之势,或反其道而造其欹侧展蹙之态。篇章由此而成起伏生动之姿。”晓中的成功决非只重技法的快餐速成,而是一种厚积薄发。因为他有思想和理论修养、国学底子厚。应了吴丈蜀颂谢无量的一首诗:“突破藩篱迈旧踪,师承魏晋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

把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乙未初夏,风华正茂的晓中毅然辞职,从石家庄来到美丽的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受聘于东营技师学院任书法教授,兼任东营书法院副院长,东营市书协培训中心副主任,开始了教书育人,弘扬书法的正途。同时他还是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胡立民导师工作室助教和中国楷书研究院的导师。

      当下,国展数量锐减,势头强劲的晓中,得以些许停下匆匆的脚步,做一些回顾和思考。刚刚进入高校,在拥有专业教学环境的同时必然面临着更高层次的竞争和压力,有理由相信晓中会以此为契机,把自己的基础夯的更实更全面更立体。教学相长,十年磨一剑,为下一个更高更大的目标又再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朋友的视角,我写了点书法边缘的东西。要更好的了解他的特点、风格,让他的作品来说话吧。

 

(刘艾新,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聊城市书协副主席,聊城市青年书协主席)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