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 修 · 进

悉心畅游于翰墨之海,置身于黑白世界,亦可以修身养性。李世明所谓: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意谓当一个人想要练习书法抑或创作作品之时,应当收起目光和听觉,向内观照,排除杂念,收敛精神,心地平正,气息和畅,这样才能与书法要求的玄妙境界相契合。其实,这就是道家之所谓“至虚极。守静笃”、儒家之所谓“内自省”、佛家的所谓“观自在”、禅家之所谓“自悟”、共产党之所谓“觉悟”的修身法门。然而,修好身,养好性,亦可以提高一个人书法作品之品味,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进食适合于自己身体的营养菜,可以使自己身体健康;反过来,健康的身体使进食更有滋味一样。

读古贤之书,领悟古书中所蕴涵之道理,并把它作为提高以及刷新自己那颗因久处滚滚红尘之界而被蒙上一层厚厚之诟的灵魂的法门,不时地去淡化一下会对自己的心理、身体带去损害的邪欲,以逐渐提高自身之修为。所以作为人,教化自己,使自己从低级趣味的物欲中脱颖而出,从而脱离动物的行列,进入到高等的精神物种领域,应是此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人之气质是有厚度的,而这厚度的增加,是靠在静心领悟古哲的心语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的,这就是修炼的过程。修为越高,其所蕴涵的内在气质越佳,直至于畅游于反朴归真之境界。道家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身的过程,是一个自己教化自己的过程。修身之目的,是为了使一个野化了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循规蹈矩起来,使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处于和谐的境界,而不是去哗众取宠以获得众人之赞许。修身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减少活着的成本,少点遗憾,多些快乐。

安乐的时候,要想想处于艰难之时的忧患;健康之时,要回忆回忆身患疾病之时的折磨;顺利之境,要体会体会曲折之时的落寞;朋友相欢,要思思孤独寂寥时的滋味。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者,反之动。”原理的运用。处于当下,要想想与当下景况相反的情景,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作为“道法自然”是也,此中之玄机,非等闲之辈所能体悟的。

我们总是坐在这儿,心在那儿,追求着灵魂出窍的那种于人之身心均为有害之境界。关伊子所谓“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身离此神,则受贼害;神离此身,则成游魂。”打个形象的比喻:人与神,就如屋与主人,屋中有主人,则贼不敢进,此屋以及物乃安而无事;屋中无主人,则贼易进入,乃不安而易损矣。然而,此理亦可贯通于人之养生,此处不作阐述。

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去做好这个位置需要做的事情。《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易理所谓:位置者卦之序也,事情者乃如爻之辞也。再者,位置者乃事之体,事者乃位置之用。体用本归于一,此理,要求我们做事处世,亦须形神合一,心体一处,这才合于道,才能成事合于初立之计划。做一件事,若形神不一,心体异处,既不利于事成,又有碍于身体,非智者之所取也,亦有碍于个人修为的增进。如若长此以往,迷不知反,无它益之外,徒增心地之浮躁耳!

 

太白散仙撰写

2011625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