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迈入青花瓷时代——蔡茂友开创的青花瓷书法

 

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故有五千多年来,各时期代表人物灿若星河。当代中国书法美学主潮以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并以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当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意,更多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青花瓷书法名家蔡茂友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青花瓷和书法都被当作最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它们都属同一文脉。回溯史海,自古窥现的青花瓷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或现于青花瓷器底部,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或现于青花瓷书法题辞或书画结合形式来装饰
,多以传统装饰艺术手法为蓝本;或现于在器物的表面书写唐诗和宋金元时期流行的词、曲或各种意味深长的劝世文,诗情画意、相映成趣。总之,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来看,主要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从书法的样式来观摩,多以篆书字体飘逸流畅,楷书端庄刚劲,隶书笔画粗重,劲中藏秀。也有青花瓷款记书法,字形率意自然,这些不经意之笔,形成独特的青花瓷工书风,这种书风的形成是通过长时间的劳作形成特有的风格。虽然,青花瓷上文字善于从字形上表情达意,但是更多地停留在工艺质量和技术经济价值的层面上,一直以表现辅助某种款记标示出现,并没有上升到形成一门青花瓷书法独立美学风格讨论的高度。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蔡茂友认为青花瓷书法如能真正从某种辅助标示中独立开来成为一门艺术门类,必须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青花瓷书法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总的来说,青花瓷书法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为此,蔡茂友深入研究了历史上出现在青花瓷中的瓷画、书法、花押风格的形成,他认为:尽管在青花瓷上写字的工匠们受到传统书画的影响,吸收了传统的技法,在继承中创新。当他们并非以独立的书法家身份形态参与其中创作,而是长期重复劳作,日久并熟能生巧,缺乏书家自身所释放出来的创新潜质,存在时代背景和环境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局限,仅属民间工艺范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蔡茂友先从纸上书法和青花瓷书法的材料上进行探寻比较。通常书家在纸上书法完成后提款落印,等宣纸干后效果便出来了,中间不存在外界促成作品完成的因素。而青花瓷书法却复杂得多。青花瓷书法家还考虑到青花瓷书法从素胎创作到烧制成瓷的各项工序和过程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要点,每—环节都有风险,任一环节出现纰漏,这件作品将前功尽弃。如青花料写上胎的浓淡,关系到画面的色泽,料用得太浓太厚烧出来的画面会出现象炭渣一样的料痣,还有烧窑的温控,季节的转换、气候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瓷面的色泽和瓷体的好坏。再者“墨”取而代之的是“青花料”,“宣纸”取而换之的是“素胎”。青花瓷书法所用的工具也是毛笔,它的功能和作用类似于纸本书法的毛笔,但其特点比书法毛笔稍硬一些,弹性要强一些,选择毛笔柔软与弹性的强弱,蔡茂友视青花瓷书法时运笔是否流畅洒脱为标准,还有驾驭毛笔蘸上青花料与素胎之间的挥毫能力。这种材质上的转换,进而展现出青花瓷书法家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简练、直率、随意中见天趣的青花瓷书法艺术。



 

   历代书家对墨都非常重视。在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用墨经验,创造出各种用墨方法。书法用笔用墨可多色、笔可多变。蔡茂友在青花瓷书法创作中的青花料极为讲究,从浓到淡,他可以写出多种色调。尽管料和墨在作用和技法表现上有多种共同点,但是在创作青花瓷书法的实践中,纸本与素胎上形成很大差异,好比青花料稠度高,难以挥毫施展开来,为此,蔡茂友在青花素胎进行了多次尝试,有选择性地放开了套用以往纸本书法的用笔经验,如在笔上与胎面中运笔有急徐、快慢、涩畅等速度上的以及刚柔、轻重、抑扬顿挫等力度上都有十分考究。通常中国书法和青花瓷艺术由于各自使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和各自拥有不同的艺术语言,但他设法改变青花瓷书法艺术与纸本书法在形成上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存在相似与差异,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契合点,所展现出来的是青花瓷上独特书法之美。

 





中国书法的载体是宣纸,也就是一个平面上。在上面留下的物象,无论从何角度观看,其效果都是不变的。因此构图时使整个画面只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即可。而蔡茂友创作的青花瓷书法则不同,除瓷板等平面构图外,如各种形状的瓶、盘、罐等器型坯体,附着多维载体上的画面要以旋转视角来写,也就是说,—件完整的青花瓷书法是随着观赏者的视角转动而逐渐展现。他在素胎上构图,则要考虑它每一个面,一一展现。蔡茂友的青花瓷书法,善于从字形上表情达意。这得益于他先师从当代书圣启功先生的教授,他具有扎实的书法功底,擅长启体并继承创新了启体,其长字上下为长体,青字上细下宽,犹如长青松树。字字上下贯通。行笔方正,茂林修竹,所用字体思无穷。字义文体都具有意蕴。这些无不体现蕴含了人与书法的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青花瓷书法也有料分五色的说法: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中国书法所展现的是黑白体系的艺术。尽管青花的呈色为蓝色,对于早已习惯于黑白体系艺术效果的中国人来讲,蔡茂友的青花瓷书法书写空间分明,对比强烈,让人看后感慨万千、产生思想共鸣。其字体有草书、行书,书法如笔走龙蛇,自由奔放,气韵生动,给人的视觉体验有着无限的内涵。他将书法创作与青花瓷相结合,拓宽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蔡茂友青花瓷书法尚写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他的青花瓷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一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通篇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说他除了具有书法功底和学识涵养两个层次外,关键是作品中所具有灵气和境象,即字如其人,书家写出人气来,把字当心写。他融合了印,诗、书、印齐全,书中有诗,书印相融,再画上朱色方印更有“睛”之妙,提升了青花瓷书法的艺术魅力。经过他在多年的创作,逐渐找到他所独有青花气质。在创作过程中既尊崇书中有法的笔意,产生淋漓酣畅的效果,同时强调韵律的运动轨迹及妙手偶得的心理感受,探索新时代的青花瓷书法,敢于突破常规,建立自己的特色语言,对他青花瓷书法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视角。

 



     在蔡茂友的青花瓷书法作品中,多以大草狂草的艺术形式出现,一气呵成,是因为他扎实的书法功底与驾驭青花瓷创作的功力,均由他胸有成竹地匠心独运。他下笔《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扫千钧任翕张》,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为其青花瓷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他挥毫《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结体长方,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既突出了青花瓷艺术青白相间、浓淡相衬、清新明快的艺术特色,又昭示了作者主观的物我两忘、象外之象的立意和情趣,充满了浪漫色彩和艺术魅力,不看落款,便知作者,这就是他不落窠臼、别出一格的独特之处。

 



     书法创造的价值贵在感觉的充分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感觉愈丰富、愈细致,给予人们的艺术感受便愈充足。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自然、对生活、对艺术虔诚的爱。蔡茂友开创的青花瓷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青花瓷书法以标示依附于其他艺术的形式,创造出独立鲜明个人特点的书法新样式。无论从书法功力、构图布局、题材内容及烧造制作来审视,他突破了前人青花瓷书法以装饰题材的束缚,他将青花简朴率真的风格、灵活酣畅的书法笔调、或浓或淡、或干或湿、或虚或实的青花瓷书法意象中,作品生动大气、变化自如,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翻开青花瓷书法发展的新的篇章。




 

当我们为喧嚣的现代工业化环境及过分跃动的生活节奏所困扰时,非常渴望宁静与安谧,面对蔡茂友多彩的青花瓷书法世界,是因为他很好地将中国书法与青花瓷艺术的语言结合起来,又创造性地将现代审美和构成技法巧妙地熔融化一。 毋庸置疑,书法已迈入青花瓷时代,这位鲜为人知、深受青睐的青花瓷书法名家蔡茂友,以他独自而又显著的艺术风格和经典作品确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以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青花瓷书法得以升华,赋予时代的新意,为中国青花瓷书法艺术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蔡茂友艺术馆学术典藏部供稿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