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色 书 写
——我看李世宝先生近年的书法创作
王贞华
为李世宝先生的书法写点文字的想法有已经好长时间了,却一直未能提笔,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久疏笔墨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对当前铺天盖地、言过其实的评论文章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厌倦,不想陷入其中。我对书画评论还始终保持着一种敬畏,这些年来经历得多了、见得多了,反而越来越慎重。从早年意气风发、自以为是的文辞中,我常常发现自己的冒失和浅陋。然而,从李世宝先生近期创作的作品中,我似乎又有了一种文字书写的冲动。
世宝先生受父亲的影响,从小酷爱书法,八、九岁开始提笔习字,40多年来不管生活如何变幻,始终醉心翰墨,参加过很多全国性的书法大展,也获过很多奖。随着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初亦欣然,既而顿悟,识绝顶之高远,视近得为小丘。遂避开热闹,一心清修,追慕先贤,读书临帖,心无旁骛,勤耕不辍,艺事日进。前些时从他的微信中看到他自撰、中国工笔画协会会长林凡老先生书写的《此地乃清修地。其人是超尘人》对联,挂在他《伴母草堂》大门两侧。《伴母草堂》则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旭宇先生题写。从中可以看出他现实的心境以及自身的品味。
我与世宝先生交往之时,他已逐渐淡出书坛。用他的话来说,要亲近书法,就必须远离书坛。这种决绝的态度尽管有些偏激,但同时也表明了他回归自我的决心。其实,在这个功利的时代,追名逐利、藏污纳垢者岂止书坛?每次在电话中听他侃侃而谈,从丰厚的人生积淀到深刻的艺术感悟,相互阐发,多有意会。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他的书法,干净,真实,雅致,有功夫,见性情。这些年来受展览书风的影响,能像李世宝先生这样安安静静、从容不迫地写字的人已经不多了。仿佛不夸张变形,故弄玄虚搞点新奇的东西,就不足以表现所谓书法家的才情。近年来,他更多地将书法作为文人化自我修炼的一种方式,工作之余,读书,写字,拜师,访友,乐在其中。与其说他现在是告别了各种展览,还不如说他是要告别为展览而创作的艺术状态。
世宝先生已快到了知天命之年,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很多有才气的书法家在这个阶段开始滑坡。世宝先生将自己近年来的书法作品整理出版,也算是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吧!从中既可以看到其生命蜕变过程中精神世界与作品表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对艺术的思考。透过他的笔墨,可以看到在他豪爽谦逊的外表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傲。性情相投,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尽情挥洒笔不停;话不投机,也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纵有千金也难求一字。这种所谓的“书生意气”,不但是其自由鲜活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也充分表现出出艺术家的充分自信!
从他这次结集出版的作品看,我以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临摹作品为主,全面反映了他对传统经典书法的个性化解读。从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到篆、隶、楷、行、草,再到各个时期的风格流派,基本上把整个书法史都梳理了一遍,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以他目前的成就,还有这样的耐心和定力,难能可贵。二是以小品为主,极具书写性。即使是最古拙篆隶也随手写来,绝不刻意描摹雕琢,既有古意,又不失文雅。当代书法以展览为主要展示平台,以大作品为主,因为一心求好,如登台演讲,虽然字正腔圆,慷慨激昂,但难免有些表演和做作的成分;而小品则多是个人文人情怀的自由书写,就像老朋友促膝相谈,虽然不拘一格,但都是从心底自然而然流出来的,反而多了一份难得的亲切和温暖。小品书法最难的是能够以小见大,引发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怀,让人回味无穷,世宝先生仿佛得之。三是注重对文辞的选择和阐发。书法在古代雅称“翰墨”,“翰”与“墨” 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写什么反映出书法家的修养、格调和情趣;怎么写则直接体现书法家的书写水平。当代书法受西方美术的影响,重“墨”而轻“翰”,作为文人精英艺术的书法已沦为书写技巧和笔墨形式的比拼。世宝先生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其作品或自作诗文,或选取与自己心灵有所感应的文字,即使是临摹作品,也在题跋中多有感发,追求“翰”与“墨”、“人”与“艺”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尤其是他的汉画像题跋,既庄重又活泼,既学术又性情,最能综合反映他的学识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果用当代展览书法的标准来衡量,世宝先生目前的书法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他甚至放弃了对外表完美形式的追求,执拗地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他的书法已超脱了视觉的层面,更多地倾向于对文化和生命的独特体验,使人能够感受到宗教式的虔诚和参悟。这让我想到了宋代苏东坡所说的:“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从艺术的层面来说,追求艺术感受的真实与鲜活比注重外表的我们重要得多。人的艺术状态也在这种追寻中不断升华,就如天地之间有四季的变化。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经过年少气盛的日子,经过恣意笔墨快意,世宝先生已开始进入删繁就简的澄明。而最本色的书写,往往也是最能持久,最能打动人的。以艺术的历程来诠释生命的历程,竟然如此令人神往。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世宝先生书法作品的承载其意义甚至超越了出版作品集本身。
当然,并不是说世宝先生目前的书法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岁月决定艺术的高度,书法犹然。真正的书法艺术到了五十岁才刚刚有点“味道”。书法艺术首先是人的修炼,人成则艺成,人与艺的融合、升华是一个书法家的终身追求。我欣赏世宝先生近年来的书法,更多的是欣赏他目前的这种心态和状态。“本色书写”的世宝先生不缺乏丰富的精神世界与笔墨功夫作为支撑,自然不会沦为惯性的“本能书写”。然而,“技进乎道”固然是艺术修炼的规律,但在传统文化氛围和环境正在逐渐失去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将观念等同于艺术。在“技进乎道”的同时,还需要由“道”返“技”的锤炼,周而复始,融会贯通,方能修成正果。我赞成世宝先生的观点:书法艺术最终还须以大匠之功完成法度,以修炼之法完成高度。
(王贞华,字南岑,重庆永川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评论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出版有《王贞华书法作品集》、书法文集《砚边余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