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轼的“我书本无法”

 

如何理解苏轼的“我书本无法”

 

凡学习书法的人,恐怕都知道:书法离了法度,是不可能成其为书法的。而作为写下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却说“我书本无法。”未免让人有些感到难以理解。难道是他所仗几乎无人可及的才气而藐视法度,所以当提笔作书时便任意发挥,根本就从未遵循过什么法不法吗?或者是他压根就自成其体,独树一家,所以也就无法可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以己之为而证明:无须遵循什么法度依然可以在书法上取得很高成就的吗?这可能吗?

在我初入书法之门,一天不经意间看到了他的这句话时,实在无法断定他的这种说法合不合乎道理,也无法明白他说这句时的本意所在。只是觉得他既然会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决非胡说八道。因为他的书法成就摆在那,是谁也无法否定的。而且别说早被人定为一代宗师,还一直广被后人习之了。但问题是,如果按照他的这说法,那么对人们大都常说的没有继承便无从谈发展该怎样来对待呢?也可以说,如果都似他这样,也就不存在什么继承不继承了。另外,单就“无法”二字来讲,就代表着随心所欲。大家若都象他一样摒弃法度,随心所欲的挥笔而书,书法又该是怎样一种情状呀?由此一来,对于研习书法的人来说,岂不是再不必下功夫临摹什么法帖了吗?

终归他说是他说,但学习书法所应走的路子无论如何是少不了的。试想:不经临摹,你如何来掌握字之点画、字之架构?还有行笔、用墨、章法布局等等?没有这些基础,能写好书法吗?另外,虽说苏轼说他书本无法,但我想他任怎样在习字之初,也一定是跳不过临摹这一关的。只不过他的聪慧高于常人,得书法之堂奥较于常人早些罢了。

因此,我决定暂且放下他的这说法,依然专心致志的继续着我对书法的研习和苦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感到我的书法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日见提高着,而且忽然有一天我发觉自己竟可潇洒自如的作书了。这时我不由又想起苏轼的那句话来,忽然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呵,原来如此!

那么我之所悟是什么呢?

根据苏轼的“我书本无法”,我不由联想到看相的有种说法叫作:观者无相。还有老子的“无为”来。

所谓的观者无相,指的是看相者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这样的境界绝非是一般给人看相者所轻易能达到的。可以说,只有那些具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经验积累的看相大师才具备这能力。有了这能力的看相大师对来求其看相的人已无须再去详细观察他的形体相貌,单凭感觉就能断其福祸了。所以才有了观者无相之说。

而老子所说的无为,也决非是什么都不做。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的无为,是不刻意的做事。它其实可说是代表着一个人经世时的最高境界。老子提出的无为无疑是基于他的顺其自然的思想。所以他又说:无为无不为。综合这句话,大可作如下解释:当人的学识与修养达到相当高度后,他便无须怎么刻意的去做任何事,而是审其势、度其态顺以导之,就可轻轻松松、自然而然的把事情处理得妥妥贴贴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了洞达世势的本领,兼有了无所不通的学养,便无须再经意的去有所动作,而只须静心以待,据时顺势的加以引导,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也就达到了什么都不去刻意经营却什么都能经营得很好的结果了。

综合观者无相和无为之说,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下足了功夫,你就可以达到一个随心所欲的境界。反之,你就甭谈能进入到潇洒自如的境地。

可能会有人认为;你费了这么大周折,谈什么“观者无相”与“无为”,这和苏轼的“我书本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那好,我不妨问问你知不知道“心手两忘”的提法?估计大凡从事书法的人大都会在有关书法的论述里看到有这样的话:作书时最好的状态是心手两忘。这里所说的心手两忘。我觉得它与观者无相、无为的意思大体应该是很接近的,而苏轼的“我书本无法”所表达的意思基本所指的应该就是这种状态。这绝非是牵强附会。我想,真正在作书时能做到心手两忘的人,一定不会反对我的这观点的。因为处在心手两忘的状态下作书,是完全不会再考虑什么法不法的。有的只是信笔而书,随情而挥洒。结果是笔笔无不达情适意。尽人皆知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和“寒食帖”怕就是最好的例证。可以说,这三者皆可称之为“无法之书”。那么,你说它们到底是合乎不合乎法度呢?由此我不由又想起孔子的那句话来: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把孔子的这句“随心所欲,不逾矩”用于对它们的评定,我认为可说是最贴切不过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苏轼所说的“我书本无法”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另外,若是把苏轼的另一句“无意于佳乃佳”拿来作为对“我书本无法”的注解,我觉得将会更能说明问题。

明白了苏轼“我书本无法”的意思,无疑对我是一种极有用的启发。(我想,对于从事书法的人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需要清楚的是:要真正达到无法,势必要先从知法做起,直到融会贯通、精通于法,方才可言无法。

所以,习书者不要错以为苏轼说的书无法,是毫无任何凭据的随意所为。

记此心得,欲与识者共酌之也。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