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一切真
惟正法师印象
惟正法师是我认识的住持僧人书法家之一。
禅僧与书法家的双重身份,而一直以禅的思想为基础进行创作,将禅思注入到作品中,从而营造出禅意氛围的书作,除了修行和悟道,书法创作是与惟正法师交往中我特别关注他的一个方面。
禅意思想盛行于唐宋时代,所谓禅意指的是遇见心中那个纤尘不染的自己。哲学通过理论来考虑问题,但禅则是通过行,即身体力行的参悟。惟正法师是一个出家的人,过着一种清静、朴素、简洁的生活,这应是他内心喜欢的生活方式。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与宗教,它们都是达到非世俗的心理状态的手段,两者的王国都不是此岸的世界。”这与中国文人书画创作的审美极相吻合。惟正法师将书法创作和修行互融,借书法艺术的具体形式,旨在表现禅意的本质,恰合了禅用某种形式和空间诠释超越人类的宏大的宇宙、日常生活中的觉悟。
“芸芸众生长期以来执着于种种虚假、变幻的感受,以及对这些感受的界定、判断、执取,却从来也不知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者。那个隐藏在最深处的感受者才是我们的本性,才是最真实的我,才是最终极的实在。禅宗所谓‘一真一切真’,如果找到了那个终极实在者,那么所有的感受都是终极的、实在的;如果遗失了那个终极实在者,那么所有的感受都是肤浅的、虚假的。”(北鱼先生语)。因为艺术欣赏和宗教体验一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回终极感受者、找回本真、找回本性。
因此,可以这么认为:艺术的作品和宗教一样,是人类获得终极真实感的手段,是人类认识自我本质的手段。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禅师让弟子闭上眼睛,问他看到了什么?弟子说:“看到眼前一片黑暗。”禅师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弟子说:“没有其他。”禅师说:“没有其他,是谁看到了黑暗呢。”显然,此时除去黑暗之外,还有一个看到黑暗的东西的存在,它又肯定不是眼睛,那就是我们的终极感受者——心性。
书法创作与人生一样,所谓“见性”就是见到形外之意。直指人心的笔墨里承载了书者对于茫茫天地造化与自我灵魂的玄想与反省。
由此,我想,惟正法师执着于书法创作,是否意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而求形外之意,所谓“见性”求真呢。
乙末年七月 守谷于东山书院 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