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艺而求精,视书画如生命
-----徐喜荣先生印象记
王文辉
认识徐喜荣先生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八九年因工作原因我在西宁铁三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住在西宁铁路局单身公寓,室友就是徐喜荣先生。当时,徐先生的书画已在在西宁乃至铁路系统已小有名气,其书法作品“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在兰州铁路局职工书法大赛中获一等奖。但他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仍每天坚持练习从不间断,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必修课,是打基础,是练童子功,没有这样的基础和功夫,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源之木。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徐先生他从小就酷爱书画,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对书画艺术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几十年砚田苦耕,勤习不辍。楷书初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行草取法于二王、赵孟頫、米元章、黄山谷、张旭、怀素、祝允明、何绍基等古今名家,。在临帖研习的基础上,广采博取,继传统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真草隶篆皆精。其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褚遂良为基础,博采众长,张扬自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潇洒挥运中见温润流美,端庄灵动,清雅俊健。尤其是他的小楷于清朗隽秀中见灵动,在蝇头小境中有大气象。
其行书,取法历代名家。无论是条幅、册页、屏联,还是扇面、手札、题跋,都表现出优美的韵致和悠远的意境,给人带来独特而高雅的视觉冲击。
其草书堪称笔走龙蛇,妙笔生花。于腾挪跌宕之中彰显线条艺术的魅力,于令人陶醉的艺术享受之中彰显艺术生命的张力。他把自我性情与所要传达情感融为一体,进而在书法创作中的尽情的迸发。真可谓:性情与柔毫共舞,激情与浓墨同洒。正因为如此,他的各类书法作品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
徐先生在书画创作之余,还把自己习字、临帖以及书画创作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理论文章。他先后在报刊、网络上发表了《浅谈书法碑帖的临习》、《浅谈书法行气》等文章。他认为无论哪位名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碑帖临习。万丈高楼从地起,不打好基础是不行的。无论哪一位大师的论著都把碑帖的临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书法,勤学苦练与悟性二者缺一不可。勤于临古帖是为了抵御俗气,培养大气;没有刻苦磨练,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悟性不可能有书法创作灵感。性格内向的人用内敛的笔法表现自己个性,可以选择如颜真卿,苏东坡的帖法临习。性格外向的人用外拓的笔法表现自己个性,如柳公权,黄山谷的帖。选择一本适合自己个性的好帖就选了一位适合自己的好先生,坚持不懈的临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他还认为,“一幅书法作品,行气的构成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行气所解决的虽然是“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但首要是“变化”问题。而行气的特质在于取法自然。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稿》,在书者处于万分悲愤之中,不可能刻意求法,墨迹成为心迹的反照,其妙处就在于天成自然,这正是米芾所说:“无刻意做作乃佳”的道理”。
如何达到这种自然天成出神入化的境界呢?徐喜荣先生这样认为:“除了书者的气质因素外,可以从“纵”、“横”两方意。从“纵”的方面,贵在“字守中线”让首尾相顾,墨迹在一条垂直线上相对摆动,如字与字之间呼应,上有纵向穿插,下在横向接承等,墨迹排列如田间麦垅,弯沿曲回,不失控制。从“橫”的方面讲,妙为“左右牝牡相得”,使行与行之间互相照应、或相向相背、或互相替补。如王献之《鸭头丸贴》、行与行的间隔距离特别和谐,每一点画都有一点画的用处,易与一笔行气顿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笔墨特性,采取牵引、俯仰,顾盼和枯润,疾涩等手段创作出美的行气来”。
徐先生之于绘画,写意、工笔诸画法皆有成就,其写意寥寥几笔,形神具肖,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工笔画,毫发毕现,惟妙惟肖。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皆有造诣。绘画题材不拘泥一格,生活气息浓郁。
徐先生品行高洁,淡泊名利。他以艺术为天,潜心研修,不事张扬,主张艺品即人品。反对艺术中的“三俗”行为,提倡书画创作应引导当代人文修养走向雅化。徐先生不急功近利,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脚踏实地,潜心修养,努力创作积极、健康、高雅的艺术作品,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
徐喜荣先生视艺术为生命。在创作中,他主张缘情而发,反对“矫揉造作”,其作品重意境,讲气势,手法多变,耐人品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体现出高尚人格境界与高雅审美境界的完美结合。
择一艺而求精,视艺术如生命_____这就是徐先生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