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繁荣富强吉祥如意”的象征,牡丹独享着“国色天香”的美誉,还享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历代画牡丹者众多,其作品的表现手法大同小异――花枝招展、脂粉浓烈,而著名书画家李明先生独创的国画牡丹作品却生机勃勃,犹如出水芙蓉,滋润透彻,艳而不俗。
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努力扑捉西洋绘画中的透视,明暗,空间和质感等为我所用。他把西洋绘画的艺术理念大胆地融入于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中,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并以古人为师力求造化。他在近五十年来的不断求艺当代前辈大师绝技及对自然生活探索与研究中的意念积淀,慢慢地形成了他自我的艺术语言及独特的牡丹画风格。
1、《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认识李老师也有好几年了,可您这个工作室我还是第一次来?为什么选在临安呢?是不是也跟您这么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隐居有关呀?
李院长:
是的,这是我及我们两院属于自己最具清静的修身创作基地。这里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胜如天然氧吧。历来书画家在构思与创作作品时,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环境,她能使您茅塞顿开,创作的最佳灵感往往会由衷而发,从而使作品的创作境界发挥到极致。
而把基地选择在临安,原由如下,其一:临安是杭州市区西北部的近郊,空气清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具备有修身养心的最佳基本条件。其二:交通便捷,地铁与轻轨在建,两端终点站就近我家后院与基地之间,给我即兴创作带来了方便之门。其三:安静的地理环境能使我继续20余年来书画创作的隐居生涯。最后一个原由:则也是我初衷要落户临安的主要目的,即一句话,为杭城大后方--临安城及其物质中的临安人民所需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与创建一个永久性的“文化惠民”服务创作基地。
2、《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据了解,早在八十年代李老师在浙江画界就已是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了,在每次的书画活动上,您都是年龄最小的圈内活跃分子。可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您却貌似“隐身”的走了低调路线,只不过是时常亲率您的挥下,在您画院的业务范围内做了大量的组织“文化惠民”及‘扶植书画家新锐’的垫底工作,心甘情愿的为他们做了“嫁衣裳”。当然,您的心血也算是没有白花,这么多年来,在您的培育下,你们画院起飞了一大批书画名家,为这个社会输送了“优秀人才”。如果能重新再来一次,您还会选择像现在这样走低调路线,为人做“嫁衣”吗?
李院长:
嗯,是的。俗话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你的品行德操,会日趋稳健成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能修炼自己不断进取。高调做事,你会不断发挥自我才智,增强自信心,挑战极限,志存高远,这就是我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当然,随着本人年龄增长,精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最近这两年所带的这批在院书画家,估计也是我人生中最后的一批了吧。
3、《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自1994年,由您为首组建成立的杭州民进书画院及后来2012年底又分支独立组建的杭州笕桥美术院以来,您一直专职担任两院的主要责任人,从民进画院初期的秘书长、副院长兼秘书长、常务副院长、院长及2012年底又任的笕桥美院院长实职,应该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要做。因此,这么多年的管理工作做下来,您觉得对自己的绘画创作有没有受到影响?
李院长:
是的,对个人绘画创作影响极大。自古以来专业创作与行政管理是两个决然不同性质的对立趋向,而我们画院的机构设置又具独特,他既不属社会上那些绝大多数无实体的社团性挂名画院,又不是书画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民间性画院,他是我国公务员系列在编的党派机关专业性工作机构。因此,一切管理必须规范化,但遗憾的是,财政专项拨款较为紧张,无法招聘专业行政人员来管理画院的行政事务。故,两院的日常工作,都只能靠由十来个书画家所组成的专职工作班子,即“外行行政人员”来兼任管理院内外一切行政事务。
我作为两院的首席责任人,深知责任重大。所以,在这管理方面所耗去的精力,可想而知要比其他管理人员所付出的更多。因此,久而久之就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的绘画创作,而常常在完成必要的绘画任务时,只能重复自我独创而较为熟练的“老生常谈”画作去应付救急。
4、《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杭州民进书画院的院长,从最初时任那一届半的孔仲起院长,换届交接到了您的手上,现在已近第六届了,可有些新人对这个画院的工作特点也许还不是很了解,但不知今天能否向老师讨教一二!
李院长:
是的,书画自改革开放后迅速的进入了市场化运作,金钱与公益慢慢的分道扬镳,社会上大多的书画家,都是从业余爱好者转向到了书画经营者,因此必须高调的操作自我。而我院的工作特点则是纯公益性文化惠民机构,不求名利,踏实的为社会各界服务。20余年来,我们本着有志书画家乐为社会做好事办实事的大无畏精神,坚持党的“双百”方针,为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扩大书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公益地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两院的工作任务是,定期开展书画学术研讨交流会,以书画为媒开展海内外联谊,举办系列宣传与文明建设书画展、文化扶贫、艺术支教及比赛、讲学、培训、书画出版等社会性公益活动。其主流方向,即:扶植与推崇画坛新人更好地为民服务。
5、《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听说老师自小出生于绘画世家,早年爷爷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并毕业留校任教两年。曾祖父,就是爷爷的父亲还是晚清时期朝廷的专职画师,所以老师很小就开始学画画了,能不能跟我们说说小时候的那些故事呀?
李院长:
是的,我自幼生长在书画世家,我爷爷出生在晚清时期并受他父亲的书画影响,热爱书画艺术。我从3岁起便随父亲及祖父闻鸡习画。因受来家笔会做客的爷爷同学及门客们的书画熏陶,不知不觉中便爱上了书画艺术,在爷爷众多师友们的启蒙引导中,他们发现我在绘画方面亦遗传了祖辈们艺术基因,颇具天赋。随后在爷爷书画朋友们的热诚鼓励下,我便开始踏上了书画艺术之路。
6、《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据了解当时丰子恺、潘天寿、沙孟海、朱屺瞻、王个簃、黄胄、叶浅予、诸乐三、唐云、程十发等大家都是您爷爷的朋友,他们还经常来您们家玩,对酒品茶、泼墨挥毫。听说您在跟他们的接触中学会了很多独特技法?
李院长:
是的,这些在我孩提时期还健在的前辈艺术家们,时常出入我家与我爷爷闭门入室悄悄的(因文革时期“破四旧”之故)对酒品茶、泼墨挥毫,他们在教我时的那一笔一划都深深地映入了我幼小的脑海之中,受益非浅,而今想起还记忆犹新。
7、《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大家都知道您的花鸟画画的非常好,尤其是牡丹,曾经也有不少高官及富豪到您这儿偷学,不知道今天方不方便跟我透露一、二?
李院长:
是也谈不上非常好,只是我凭借着近50年来,研习中西绘画技法与理论后所积淀出的艺术理念,巧妙地运用在中国书画创作中而自然形成的新突破而已。但归根结底还是一句原则性的老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务与生活”。艺术在生活中滋生,她必定会高于生活,且要做到被生活所接受、为生活所服务。反之,脱离了生活且无法为生活服务,那是空中楼阁,是不切合实际的虚伪艺术,那是犯了一个致命的理念性错误,切不可取。我在创作牡丹时的理念准则,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8、《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听说这几年李老师也有带过几名入室弟子,其中有几个还是咱们浙江挺有名的百亿企业家及高官,您觉得他们学的怎么样?
李院长:
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在我周边有着一波精明能干的知名企业家、职业书画家及高官领导,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时常来我创作室偷闲研字学画,我的笔墨技法及艺术理念不断地引导着他们的研学思路,修身养心、陶冶情操,短短的几年时间,成绩斐然。他们中,有的学者还多次参加了全国美展与书展及获奖,并以优异的成绩,光荣的批准为中国美协及中国书协会员,还有的职业学者,被招聘为中国美院等高等学府的在任副教授或讲师。
9、《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现在外面有些人因为曾经给国家领导人或人民大会堂等这样的地方奉送过作品,就称自己是国礼画家,在老师看来您觉得是与不是国礼画家应该如何界定呢?
李院长:
这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没有什么界定可言的,只要是国家需要,属于我国公民,都是应尽的义务。国家有关部门也经常指定或邀请一些书画家来完成这项有偿或无偿的工作。但有些急于求成,以功利为先,华而不实的书画营生者或民间盈利机构,为了达到自我的目的,相互买卖非官方私下(国礼画家字样证书)印刷品,来忽悠行骗他们的目标对象。
但何为国礼画家,我的理解只有一个,即属政府行为的,在编专职的,受国家指定的,国家书画礼品创作者。就如同清代二品朝廷命官,专职宫廷画师郎世宁。
10、《影视与平面媒体》专栏主持人:
谢谢老师在百忙中能接受我的采访,接下来我想借此机会,让我们的全球观众或您的“粉丝”,能一饱眼福地欣赏到老师您的近作,但不知可否?
李院长:
嗯,好的,不客气。
【近作欣赏】












李明,字、石煜,196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自3岁起受家传熏陶,酷爱书画艺术。1978年后,求学于中国美术院校,大学本科毕业,九零年深造于书法学院研究生班。现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杭州民进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德国 F j-p-r-s大学终身(美术)名誉教授,中国最具网络人气美术家评委会艺术顾问,全国及多家书协、美协、文艺联 会员、理事、全国委员、名誉主席、副主席,中国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东方美院客座教授,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教授。
作品擅长中国花鸟画兼工中国山水画、人物画、篆隶书法、篆刻。早在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有近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或参展出版,九十年代中期至两千年以来,有大量作品、个人传略刊发收藏或转载于国内外近千家报刊杂志、电台、电视、文博美术藏馆及网络媒体。
1998年及2004年,因国画牡丹作品独具风格,在众多参赛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故,在北京被评为“中国书画百杰”、“全国百杰书画家”,被誉为“李氏国花创始人”。
2007年底,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关部门特邀,出访欧洲举办个人《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展》,并在德国F j-p-r-s大学校园内举行为期一周的《中国书画艺术》巡回演讲,促进了中德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庆祝新中国及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大展”时,作品《六十硕果》被特邀指定选入为国展作品,并出版成书。
2010年底,与范曾等十位全国书画名家一起,被评为2010(首届)中国最具网络人气美术家。
出版发行《李明国画作品选》、《李明国画选》、《李明书画艺术》、《李明书画》、《水韵钱塘-杭州主题画(五水共导)》、《诗画西湖-西湖十景(通过世界申遗)》及央视、浙视专题片《俏笔生国花--李明》及《双燕相约》著名书画家李明先生约访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