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以言志 遣兴陶情

 

我国著名诗词泰斗林从龙先生为《唐卓艺廊.诗词联谜》作品集写的序:

诗以言志   遣兴陶情  

——代序

壬辰仲秋  林从龙

  

唐卓的诗集杀青了,送来样稿,说是“交作业”。我悉心赏读之下,颇感欣慰,这是一本合格的“作业”。是唐卓用他的大半生不懈求索,用他睿智、好学而又幽默的灵魂,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作业。

唐卓出生在河南南阳。这块被称为“五圣故乡”的风水宝地,历来是文人骚客聚集的地方。一九九四年我在广东清远参加全国中青年诗词研讨会期间,第一次认识唐卓。他风尘仆仆地从深圳赶来,谦恭的递给我一本打印他的诗作的小册子,也是说给我“交作业”。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不断升华。近些年来,他协助爱国侨领黄斌先生往返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举办诗书画大展和文化交流活动,弘扬国艺。在亲身组织文化交流的实践中,使他本人的创作功底也得到进一步的历练。看到他的这本诗稿,又受托作序,我便欣然命笔。

唐卓以古典诗词创作见长。由于时代的原因,自民国以来,我国诗词界古典作品创作不很景气。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祸害,格律诗词类的创作队伍元气大伤,几陷低谷。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改观,文学艺术创作也掀起了新浪潮。诗词界的广大有识之士奋勇崛起,坚守阵地,弘扬国粹,捍卫和继承中华古老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创作领域里呈现出一派百花灿烂,硕果累累的可喜局面。唐卓先生也是这支创作队伍中的一员。然而,这样一批创作者,走过的路何等艰辛,是很少为人所知的。他们要顶住那些“因循守旧”、“复古倒退”之类的冷嘲热讽;要辨别古韵和今韵的差异并在创作中准确区分,作品既要求严守规范合乎格律规则,又要适应于现代读者的欣赏习惯。这一切技术性的困难、羁绊必须克服。创作的难度之大,作者付出大量心血汗水之艰辛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唐卓谈到,一九八七年六月他在襄樊工作的时候,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去《襄樊日报》社送诗稿,一边骑车一边苦思着诗中的炼字,在过马路时居然被右面开来的汽车撞倒,腿和胳膊都受了伤,自行车也撞坏了,还遭了一顿恶骂......这首诗在《襄樊日报》发表了,得到的只是7元钱的稿酬。多年来,他苦行僧般的积攒了上千首诗词,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却几乎谈不上得到什么经济价值。即便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一遇到高兴的事,愤怒的事,值得纪念的事,他总是拿起笔来,用诗的语言把事物和感受记录下来。在诗意上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在形式上一丝不苟,尽力追求合律完美。有时候为一个词意、一个字韵和诗友们争得面红耳赤,十分较真。有人问他这样辛苦地写诗图的什么?他总是说:“喜欢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咱该弄明白。继承弘扬咱中华诗国的国粹是我们的义务。不能让人家小觑了咱们的传统文化。”

《毛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唐卓的诗亦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是一个孝子。二零零九年春,他的父亲辞世,他扶柩和泪而吟,一夜之间写成悼念父亲的五绝组诗八首。在他的笔下,忠诚贤德、勤奋敬业、历尽坎坷而又慈祥可敬的老革命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二零零七年母亲节,唐卓应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之邀,创作了《七律·母亲赞歌》的诗篇,在大连举行的“感恩母亲节”盛大聚会上挥毫大书并深情的朗诵,引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七律·母亲赞歌  2007.5.13 大连                               

海阔天高慈母恩,百年尘世俺娘亲。

生儿磨难人间苦,育子艰辛萱室春。

濡奶织衣衔犊缓,启蒙牵步引雏勤。

谆谆教诲銘肝胆,大志鸿图报此身!

诗句里有血有肉地赞扬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母亲深厚的孝敬之情。

2003年,唐卓应侨友之邀在温哥华进行诗词书法交流活动期间,得知祖国遭遇非典肆虐,心忧如焚。当他获悉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消息时,不禁喜泪交流,写下了一首小令:

                 清平乐·非典惊情

                     2003.6.28温哥华

凶灾非典,噩梦中华演。得报揪心乡泪泫,龙子龙孙多舛。

临危众志成城,驱魔重现光明。欲驾长虹归去,忧怜桑梓魂惊。

赤子之情,真切感人。

唐卓曾在建筑行业工作过,对城市里的农民工有着深厚的感情,写过不少体现农民工生活的诗作。

七律·春运农民工

戊子年正月十四日

小袋大包人浪腾,风风火火上华京。

雪狂难阻回乡愿,节乐犹牵下海情。

夜数鸟巢工地紧,昼思南陇麦田丰。

且乘天地春光灿,国富家康献己功。

诗歌首联活灵活现地叙述了春运期间繁忙紧张的景象,接着以倒叙的手法说到春节前的大雪和农民工急切回乡和家人一起欢度春节的心愿。回到家里,欣慰的看到家乡农业丰收景象,可仍然牵挂着“鸟巢”工地上的工程任务。尾联是全诗的升华,歌颂了祖国建设的春天和农民工心灵的闪光。在诗韵上,如按平水韵来分析,该诗首句韵脚为下平十蒸,而第二、第四句韵脚是下平八庚,第六、第八句韵脚则是上平一东。虽然都是平声,但不在一个韵部。严格对照唐宋格律就不合律了。如按中华新韵(十四韵),则合十一庚韵。因此,作者就注上“新韵”(即中华新韵)。我建议他可不注“新韵”。但他去掉“新韵”二字后,又把“丰”字改为“菁”,把“献己功”改为“干一生”。这样把两个上平一东韵脚改为下平八庚韵的韵脚,就完全合平水韵了。可见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谨的。

收入这部集子的词作以小令居多,亦有几篇《沁园春》、《满江红》长调和中调。风格豪放与婉约、幽默兼而有之。作者的脑海里幽默细胞十分发达,一些作品读来明朗畅快而又忍俊不禁。请看他写的《渔家傲·后庭恙》:

——昔日启功先生抱病戏填《渔家傲》,煞是自得。余眼下亦步其后尘束身病榻,不妨东施效颦亦作《渔家傲》,以博诸友一笑耳......

怪疾沉疴抄后道,不分昼夜连番闹。覆去翻来难睡觉。华佗到,腐痈烂肉全剜掉。

烤电熏蒸汤水泡,淸疮换药连声叫。痊愈何期天可晓?开玩笑!咬牙闲作渔家傲。

呵呵,痔疮加上肛周脓肿,这份罪实在不好受。可他却利用这段难得的“空闲日子”,写了很可观的一批诗词歌赋作品。

唐卓的辞赋作品是很值得一读的。他写的《温哥华赋》,取法于汉大赋,恢弘大气;又兼收骚体韵文抒情浪漫手法,华美秀丽而不失典雅。条理清楚,字句精到,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让人一看之下不忍释手。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手法来颂扬北美的城市风光,得到了海外学界朋友们的认可和褒扬,真正实现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深入人心的效果。《中华书法赋》洋洋洒洒一千四百余字,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历程概括浓缩于其内。堪为一篇中华书法的史诗,而以这种文体形式来描述书法发展史也是一个创新。

古来文人雅士都善于吟诗答对,流传颇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唐卓也称得上是一名对句好手,曾获得过《天籁文学论坛》网站举办的对对联比赛第一名。此作品集收入了作者部分联、谜作品,朋友们尽可一读,或能给诸君带来些许快乐。

(序文作者林从龙为我国当代诗词界泰斗。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  林从龙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国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名誉会长,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诗词月刊》顾问、《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