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孟渊老师学书法》(连载六)

李孟渊书画网 12/31 13:41
 

《跟李孟渊老师学书法》(连载六)
——临帖 (二)


  
临帖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即直临、意临和背临。所谓“直临”,是面对字帖,力求与字帖的字迹达到完全一样。初入学的学生学书法的方法,无论是描红、写网影,或照帖写,都属直临。“意临”是指临习者的方法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并且能掌握多种书体,为了将已经掌握的书法特征揉入即将临习的字本中,或为了将要临习的字体特征运用到已经掌握的书体中去而进行的临习。“背临”则是为了检验自己对临习的字帖的把握程度,不看字帖,将字帖上的字背默着写出来。下面就这三种临帖的方法逐一讲述。

直临

直临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虽然大多数人都在学习期间经过这个过程,但是真正能临好帖却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不得要领,缺少方法,因此,事倍而功半。如果方法对头,则能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下面谈一谈我的临帖体会。

1选帖。选帖很重要,如果选对了帖,进展就快,选的不对,进展就慢。好多人选帖爱看对字的评价,专选评价高的帖。这里有个悟区。越是评价高的字帖,难度系数越大,解读越难,越难写好。我十岁即开始临欧阳询的“九成宫”字帖,因为文化大革命初期,没有字帖卖,就一直抱着不放,一直临了七年。1972年上高一时,班主任临帖的字又小又僵,不大方,让换本帖临。这时开始有字帖卖了,我就买了本柳公权的“玄秘塔”,一临就上手,三个月就掌握了,要比欧体写得好的多,从此便以柳体的面目出现。但因为欧体是我的“童子功”,早已渗透进血液里,至今写楷书,欧体的影子还时隐时现。临帖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尤其你临的第一本帖,临好了就成了“看家本领”,什么时候都能拿出来。楷书上要想速成,临赵孟頫的最快。有个书家曾笑着对我说,一个下午就打这本帖给拿下了。当然,在方法掌握上,书家和初学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2、读帖。选好了帖,要“读帖”,也叫“品帖”。就象品茶、品酒一样,就是要读出字帖的优点、特点、难点、易点。你感到这本字帖美,首先要知道它美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去研读。研读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点画。横竖撇捺,它的特点是什么?这要与其它的字帖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每个点画的形状,长短粗细,起承转合,与相近的字帖有什么不同?不能在写这个字体时,写成别的字体的点画。第二是结体。即字的结构,是中宫收紧?是疏密相间?是左收右放?是上密下稀?也要与其他字帖作比较。尤其是个性强的字,更要重点对待,重点掌握。第三是章法。行书、草书尤其注重这一点。书札、长卷这方面最应注意。当今是重视书法形式的时代,有人甚至提出来“形式至上”,好多人不为写字愁,而为形式愁。入展获奖,“形式鲜,吃遍天”。因此,在临帖的时候,不能心痛纸张,该留空的要留空,字距、行距、留白,人仔细品味把握,才能得其中三昧。

读帖中,你会找到很美的字,很难写的字,很好写的字,那么你临帖的时候,就先从你认为很美的字,很好写的字临起。这叫选帖,关键是保持各培养你对这本字帖的兴趣,能够临进去,临成功,不要贪多,三到五个足行。常言说“头三脚难踢”,只要有个好的开头,会兴致大增,掌握就不成问题了。

3、用心专一。这里不仅指的是对临帖这件事的用心专一,更是批临帖时,对临写的帖要用心专一,不能三心二意。有的人临着王羲之的书法,心里想着米芾的字,临着“兰亭序”,想着“十七帖”,这都是不对的。应该是临哪个帖心就在哪个帖上,我说这叫“姜子牙在此诸神退位”。不论别和帖上这个字写的比这个帖上这个字写的好多少,都要专注到这个帖上的字,这就叫“区别”,有了区别才有不同的风格,如果混到一起,就成了乌合之众,就失去了个性特征。就是一个书家的帖也不能混。这里提示大家,作为一个书家,必须要有对书体的辩识和区别能力,在大脑中,不仅要有对真、草、隶、篆不同书体的分辩能力之外,并且要有对一种书体中不同的风格的分辩和掌握能力,就像一个书架上,可以摆放不同版本和内容的书籍一样,甚至能够书写不同风格的书体,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4、善始善终。这里讲的是每次临帖结束时如何做。不少人在临帖初专心致志,临着临着便沉不住气,不想为字帖所左右,甚至对字帖的好坏产生怀疑,认为不如这个,不如那个,最后干脆离开字帖,发泄了通,最后以什么也不是搁笔。这种临帖法是不可取的。当你沉不气时,就不要再临,放下笔干别的事去,千万不要瞎写,不然会把你当天的临帖成果给彻底破坏,再去临时就像没有临过的一样。因此,临帖一定要保持兴奋点,每天临帖前心里要想一下,今天能达到什么目标,掌握哪些东西,临帖中力求达到,这样就会日有所进了。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