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之误区
中书协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老师曾说过:"爱好书法的人很多,懂得书法的人很少,略知一二的人寥寥无几。"这话听起来似乎很刺耳,但纵观当今书法展览,书法刊物,以及五花八门,形式各异的挂在墙上的装裱作品,此话并非过分。归纳起来有以下误区:
一:首先分清什么是书法,什么不是书法。用毛笔蘸了墨汁按照一定的原则,要求,规矩,限定,度书写出来的作品是书法作品,它包含笔法,结字法,墨法,章法。反之,用毛笔蘸了墨汁随心所欲,任笔为体,没有法度书写出来的是毛笔字,是"野狐禅",和传统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许多人认为书法是艺术,跟绘画,音乐,舞蹈一样可以不断的创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因为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而艺术必须创新,照搬和山寨前人的作品那是抄袭,会遭到唾弃,而书法恰恰相反,学书法首先从临摹古人的法帖开始,书法作品的审美标准就是古法含量,越古越好,有古则雅,无古则俗。所以书法是文化,因为不能创新,只能传承。
三:书法爱好者普遍认为,要学好书法,先学楷书,楷书是基础,再学行书,行书学好了,再学草书,误认为草书就是行书的快㝍。这是不了解中国书法史,及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的误读,也是长期以来许多老师误导学生,误人子弟的实际状况。书法分五体,篆,隶,楷,行,草,毎个书体的用笔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结字和章法布局也非一样。还有人把魏碑误认为是一种书体,其实魏碑也属楷书,它与唐楷不同的是方笔起笔而已。书法的基础是驾驭和掌控毛笔的能力,是对某一书体用笔方法,结字特点及章法布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许多书法爱好者因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惜血本,崇拜名人偶象,甚至用名人作品作为范本临摹,这是绝对错误的行为。其实许多名人只因为暂时的官位头衔而为名人而已,或者说在某个时间段其名字值钱罢了,并非所有的名人名家作品都具有审美和收藏价值,此一时彼一时,或许若干年后,现代许多所谓的名人作品会当作废纸一样,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所以学书法一定要与古为徒,厚积薄发,不要找名人,要找明白人,要找好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