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的书法之乡——枫亭
曹文彬
当前的中国书法热,正由个人比赛向乡镇深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挂牌的“中国书法之乡”已有几十个。那么在没有中国书协之前,有没有书法之乡的存在呢?当然有,最典型的要数宋朝兴化的连江里,就是现在的福建省仙游县的枫亭镇。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僅宋朝就涌现出20多名进士,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书法家,最具代表性的有蔡襄、蔡京、蔡卞三大名人书法家。它无需上报,无需审批,不必挂牌,自然没有兴师动众的授牌仪式,顺其自然地成为众人仰慕的书法之乡。
蔡襄,北宋名臣,官至瑞明殿大学士。工书,时称其书“独步今世”“当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朝四大书法家。然而其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名却远远高于他的书名。他指挥筑建雄跨泉州与惠安的万安桥(又称洛阳桥),衔接了福建的南北交通,促进了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对外贸易的发展。直到20世纪50年代,福厦公路的汽车就是从这座千年古桥上跨越洛阳江的。这是蔡襄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贡献。
儿时曾听母亲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泉州的洛阳江上,有一天狂风大作,波浪滔天,江上的一叶小舟危在旦夕。绝望时,忽听云端有人喝道“船上有贵人,休得胡来!”瞬间风平浪静。劫后余生的船客们面面相觑,找不到船上的贵人,忽然有一位身怀六甲的孕妇引起大家的关注,莫非就是他?果然,四十年后筑建洛阳桥的正是当年在娘肚子里的泉州知府蔡襄。几年前,从好友林心华先生赠其著述的《闽桥写真》中,发现了后续的故事:洛阳桥处江海交汇,“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施工艰难。蔡襄致书海神,差衙吏夏得海递文,得一“醋”字回书,悟出二十一日酉时动工之意。果然,此时正是潮落至最低处,桥基遂告造成。这些虽属民间神话趣谈,但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凡顺乎民心天意的事,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蔡襄一生清正廉明,有口皆碑,流芳千古。而他的堂弟蔡京比他小35岁,官却比他大的多,曾四次拜相(自称玉阶五次拜相),秉当国政。他以恢复新法为名,排斥异己,又创“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留下千古骂名。不过,依唯物史观,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分析,蔡京四起四落,为官几十年不可能干的都是坏事。据传他对木兰陂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作为,并在货币、盐法、铁法、茶法等方面进行变法,诸如此类事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金兵攻宋,京举家南逃,被钦宗放逐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长沙)。蔡京死后42年迁葬,传说其皮肉消化已尽,独胸上隆起一个“卍”字,高二寸许,如镌刻所就。卍为佛祖瑞身的标记,为什么会落到蔡京身上,成为所谓的“遗骨之谜”。蔡京书法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是宋时的一大家。明张丑认为宋四家的苏、黄、米、蔡的蔡原为蔡京,后世恶京为人,故以蔡襄易之。虽然此说尚缺史料依据,但也说明蔡京的书法确实可以和宋四家相提并论。蔡京书法始授笔于蔡襄,后师徐诰、沈传师,再师欧阳询,又探法二王父子,转益多师,遂成一家。这种虚心好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传为佳话。
蔡卞是蔡京的胞弟,少时聪颖敏悟,读书过目不忘,能把“三字经”、“千字文”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熙宁三年与蔡京同登进士,因贯彻王安石变法得力,受到王安石赏识,并招为女婿。蔡卞一生为官,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近半个世纪。但仕途艰辛,迁徙频繁,“七上八下”,升贬无常。就是在死后也难得安宁,先赠太傅,谥文正,后追责为宁国军节度副使,而后再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蔡卞书法成就与蔡京齐名。米蒂在回答蔡京的提问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更有蔡卞书胜于蔡京,蔡京又胜蔡襄的说法传世。
仙游有湖、洞、瀑、石四奇的自然景观九鲤湖,又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书法大名人,若能在枫亭构建一个“三蔡书法艺术馆”的人文景观,与九鲤湖遥相呼应,这对弘扬中国书法艺术,提升仙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将有重要的现实效应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2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