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羲之一点的猜想



关于王羲之一点的猜想


                                                       醉猪斋主人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一般而言,学书者对这个故事仅作趣闻对待。但笔者窃以为不妥。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没有一定的实际根据,故事便无从诞生。

品味故事,结合学书感悟,鄙人猜想:王羲之虽然仅补了一点,却能够在“煤堆”中脱颖而出,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承载着笔法,而其余满纸皆无笔法。笔法赋予线条以生命,点是线条的特例。王羲之活地一点,硬生生走出了王献之无生命地千军万马。这一点如下: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