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城 2016.2.12
中华文明几千年,文字传承了历史,书法把文字演变成了艺术,使之发扬光大,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的一对奇葩。
书法虽说是用毛笔书写,但用毛笔写出的字不一定就是书法。初学毛笔字称“大仿”,虽然缺少笔法,结构不美,待经过一段时间的临习会初见成效,始学书法已有雅俗之分。按古人用笔、结构,运用规律去学习,起点就不低。这就需要脚踏实地,亦步亦趋。有些人喜欢书法,自成一体,习惯成自然,稍加修饰百练不厌,不见变化,不见古人不见今贤,缺少笔法的支撑,没有正确结字规律,越写越油,诟病越多,难以改正。视书法为儿戏,此面目浅俗难耐。清代大家王铎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
须知书法传承至今是多少代人智慧和勤勉的结晶,是在不断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具中国特色,所以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仅凭一己之力,耍小聪明,认笔为体,打造书法,独断专行就是无源之水,何谈艺术,实是玷污了书法艺术。孙过庭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法是学出来的,不只写之而成的。如果自娱自乐则有情可原,若要拿出示人就另当别论了。
浩如烟海的书法碑帖,各类的书法流派,诸多个性鲜明的书法大家,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这就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明晰的创作源头,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了各时代的艺术高峰,是历史丰碑,难以逾越。我们只有站在巨人肩上去审视,才会有正确把握,知难而进,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和古人对话和今人交流。不宜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再天才也只是泉流一股,千千万万人的智慧汇成的书法长河浩瀚宽阔,奔流不息。我们就是要随流逐波融入其中,形成一朵浪花,获得前进动力。
初学书法应以一家为本,读懂练熟牢固基础。待掌握了基本要领,如运笔技法、结字规律、章法构成,即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就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擅长去学习其它碑帖,选择某种书体、某个书家,纵横比较,深究其特点,体味书法的多变与深奥,就会免俗,少走弯路。
艺无止境,一旦具有书法创作能力,就会面临个人面貌的问题。学习传统是手段,明确自我才是目的。这就需要融会古今,博学约取,接触更多书体、书家、风格。特别是当代名家,只取其精髓,敬而远之,不受其束缚,完善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希冀形成自己的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