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艾绍鸿艺术网 03/08 09:52
 

平常心是道

—浅谈书法艺术的创作心态

               /艾绍鸿

平常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事态时,对待或处理这些事态所具有从容淡定的一种心态。唐代禅师马祖道一最早提出“平常心是道”,曰:“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我们可以看出,禅家悟道时心无杂念,时时保持一颗清静无为的平常心。

万事同一理,禅家悟道需要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当然,作为书法爱好者,或者书家,也不例外,也需要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

书法艺术是心灵的艺术,是艺术家精神的写照。艺术的超越是艺术家对事物认识的超越,从物质到精神、从理性到感性、从有我到无我,达到一种超然忘我,心灵彻底解脱,彻底自由的境界。所以“若不从现实、现象上超越上去,而与现实、现象停在一个层次,便不能成立艺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艺术要想达到最高境界,便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对于书法艺术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不保持一颗平淡恬静的心态,将无法使书法艺术创作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书法创作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反复锤炼的漫长过程。大家都知道,书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过程,是一个由“技”到“道的演化过程。清人魏源曾有“技进乎道,艺可通乎神”(《魏源集》)之说,其实,庄子早已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说出了这个道理,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当然,庖丁这里所说的“道”还不是形而上的道,是技中见道,技艺的超神入化。但其“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揭示了庖丁由“技”到“道”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升华过程,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最终达到“游刃有余”高超境界。

我们从“庖丁解牛”的故事里看到了庖丁娴熟技术进乎道的同时,往往却忽视了两个事件的主要成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心态 。任何一门技艺的熟练掌握,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有些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拿书法的学习来说,从临帖开始,由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仅仅是起步阶段,到了能独立创作,这中间所需要的时间可就长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当然,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来,也仅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开始,其中,临帖创作,创作临帖的反反复复、技法的充实、学养的提高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已经很少了,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了。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人对待书法艺术如此执着,能耗费那么长时间走下来的呢?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这绝不是那些力争短期就要收效,争名趋利,浮躁不为之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这一漫长道路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保持一颗恬静、淡定的平常心态,做到具有“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艺术人生情怀。

书法创作需要文化修养和自我完善。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中的文化,这一点也没说错。同时,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供养,仅仅就成了写字而已。书法不仅要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传达时代文化精神气质,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谈中国书法就离不开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书法更不能没有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一件书法作品的优劣,基本上取决于书家自身的品格。这种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包括性格、学养、情怀、能力等。陈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完全成熟的文学艺术,是直接从作者人格、性情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纯化与深化的程度,决定于作者人格、性情的纯化与深化的程度。”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饱学之士。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修炼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技法熟练后,书家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问题。一个有鲜明个性、富于学养、有性情、有办法、有韧力的书法家,一定能够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这就给书家提出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用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应对这个时下浮躁不安的社会。当代大画家石壶先生一生可以用“穷困潦倒”四个字来概括他的生活状况,可是,当我们翻开他的画册,看他的画语录,“平淡天真”四个字却始终贯穿其中。他在艰难困苦中时刻坚守自己的信念,以一颗孩童般天真烂漫之心,描绘出“平淡天真,迹简而意远,为不易之境界也”(《石壶画语录》)的高超艺术精神境界,这也是石壶“人格、性情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灵超脱、从容、淡然、自由的创作心态,依靠的正是文化修养以及自觉、自悟的自我完善,才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

书法创作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书法家大多都不轻言创新二字,因为这俩个字对于书家来说并不是轻松的字眼。不用纵观历史,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书法家,你就很快会发现,创新是多么的不容易。其实,这还是一个创作心态的问题。可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墨守成规,因陈守旧的做法,只能为历史所抛弃。

    当然,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光是在学习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重要的是书家自身创作基础上的创新。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十几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深受你所崇拜的书家,今天你又见到了他的新作,可是你发现这位书家的作品还是以前的老样子,甚至还不如以前,你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当今的书法从学习方法到创作再到创作心态,和古人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可以说古代文人一生都在和毛笔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写字和书法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展览逼着他们去进行创作,随着性情加上半生的学问,随意写了一点东西流传到今天便成了我们临习的字帖。而今天的书法已成为专门艺术,再加上时下快节奏生活,人心浮躁,展览频演,人们早已抛开了平淡的创作心境,身心疲惫、忙于应酬,为保住自己取得的一丁点创作成果,几十年如一日不肯改变,于是发生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老样子”。平心而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字帖的选择范围上、临习的方法上以及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上都优于古人,学问上经过努力可以赶得上,我们只是输在了创作心态上。

因此,创作心态的调整是每一位书家值得认真关注的事情,放下浮躁的、世俗的、功利的思想观念,用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来对待我们的书法创作。因为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静下心来对书法艺术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学习;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自觉自悟地不断完善自身文化艺术修养;有了平常的心态,我们才能够克服世俗的心理障碍,使自己的书法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再结新果。

鲁ICP备16014325号-6